头条大赛(第15季)丨宋燕:明月故里( 二 )
待祈文化烬 , 拜月礼成 , 我和哥哥便如大赦天下 , 大呼小叫地围着书案吃月饼啃苹果 。 母亲为我们倒上一杯热茶:“慢点慢点 , 月饼油多糖重 , 喝点热茶帮助消化......”我便一边吃月饼一边偎在母亲的怀里赏月 。 只觉齿间甜蜜 , 而明月如镜 。 渐渐地 , 我只觉得那天边明月似乎越来越大 , 越来越白 , 亦越来越明澈 , 像是少年时最初的离别 。
十五岁那年 , 我离家求学 , 离别的当天正值中秋 。 临行时 , 母亲往我沉重的行囊里塞了两封冰薄月饼 。 母亲说:“出门在外 , 切记要团结友爱 。 今天中秋节 , 到了学校 , 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月饼......”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没在父母身边过中秋节 。 记得那晚 , 夜幕初临 , 便下起雨来 。 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 , 仿佛早已各有安排 , 偌大的新生宿舍 , 只留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 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 , 抬头无月的中秋之夜 , 显得那夜的雨格外缠绵 , 格外寒凉 。 我默默地铺好床 , 再泡上一壶热茶 , 独自一个人吃着故乡的冰薄 , 胸怀万千心事 , 只觉得本应甜蜜温润的月饼 , 此刻竟是那样的干涩难咽 , 喝一口热茶 , 眼泪瞬间落下 。 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 此时是否明月依旧 , 而父母哥哥 , 此时是否正对月长揖?少年的离别 , 没有千里共婵娟 , 惟有听雨客舟中 , 孤篷万里征了 。
红尘如浪!人这一生便如流水落花 , 总在人世的洪流中漂泊辗转 。 可似乎我们的脚步走得越远 , 便越加怀念最初告别的地方 。 像是大雁终究南飞 , 而落叶到底归根 。 转眼已是2007年 , 我已在外定居 , 哥哥也已在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安家立业 。 记得那年 , 刚入秋父亲就来电:“因为三峡工程 , 明年夏天老城就全面拆迁了......我和你妈也将在中秋之前搬进新城 。 你和你哥都回来吧 , 我们一家人 , 提前在老城过最后一个中秋节 。 ”
那一年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早 , 处暑刚过 , 便已是秋风萧瑟 , 草木苍黄 。 回乡的那天 , 秋雨微凉 , 我从长途汽车站一路走回家 , 只见记忆里原本安静又干净的故乡小城 , 因为拆迁 , 早已满目疮痍 。 街头巷陌 , 是一堆连着一堆的灰白的瓦砾 , 断壁残垣之上写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拆”字 , 像是一双双血红的眼睛 , 在默默地审视着一座城最后的光景 。
第二天 , 是农历八月初五 , 哥哥亦如期归家 。 父亲说:“人齐了 , 就是中秋节!”虽然距离中秋节还有十天 , 可那有什么关系呢?记得那天 , 天气出奇的好 , 当夜幕降临 , 风流云散 , 只见天边明星如炬 , 新月如钩 。 皎白的月光 , 洒落在故乡小城 , 曾经的良辰美景之上 , 有着西风残照 , 汉家陵阙的华美与苍凉 。 这亦是我记忆里 , 十五岁以来 , 难得与家人在一起的中秋节 。 晚饭后 , 母亲依然净手泡茶切月饼 , 父亲铺纸研墨写祈文 。 我和哥哥搬书案 , 点红烛 。 一家人看似有条不紊却似乎又各怀心事 。
那一次 , 我和哥哥没有调皮地东张西望了 , 而是真正的凝神聚气 , 对月抒怀 。 双手合十之际 , 我只是想:“别了 , 故乡 , 今生将永不再见了 。 ”哥哥后来告诉我 , “当时我在想 , 以后我们就是没有故乡的人了 。 ”哥哥边说 , 边点上一支烟 , 深深地吸了一口 , 再轻轻地吐出来 , 徐徐升起的烟雾像是萦绕在我心底越来越浓的离愁 。 那天 , 我们一家人就默默地坐在明月之下 , 父亲说:“明年 , 我们就去新城过节了 。 ”母亲说:“是啊 , 据说新城比这老城好多了 , 汉丰镇就要变成汉丰湖了......”父母的话仿佛是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 可我却固执地以为 , 那里面更多的是对往昔的留恋与不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张爱玲《第一炉香》:才懂,论情感算计,女人始终不是男人的对手
- 资深班主任: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孩子,不是班里第一名而是这个名次
- 第1天上幼儿园,闺女问:“妈妈,你是不是不想回家?”
- 作家佑子黄幼中《弟弟的麦田》散文诗集《木棉花开》第74篇
- 真实故事|我做了“第三者”,却挽回了一段婚姻…
- 第一眼,凭直觉选一个公主凤冠,测一测你能否邂逅到一生真爱!
- 96岁英国女王去世后第三天,世界上最出名的女小三要当王后了?
- 她被称为第一女神,被富豪丈夫苦追16年,坐月子就花4百万!
- 开学第一周,班主任就被“腾化”的小学生气昏头:你到底几个爸爸
- 坍塌在地震里的幸福村,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