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提问:在生活中|情感树洞|“这人懂我”,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树洞提问:
在生活中 , 你会发现有一些人 , 一遇到事情就四处询问 , 像一个无助的拿不定主意的“小孩子” 。 对 , 我就是这样的人 , 比如买车考虑纯电动还是混合动力 , 比如买房子的地段位置 , 总之是面临一些选择的时候 。 我自己也清楚 , 在问人家意见时 , 其实心里已经有一个答案了 , 只不过问别人 , 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更舒服 , 担心自己做的决定不对 。
如果别人说出和我一样的答案 , 立刻觉得 , 这人懂我;如果说出和我预想不一样的答案 , 我会很纠结 , 但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决定 。 请问老师这种心理正常吗 , 需要有调整的地方吗?
树洞提问:在生活中|情感树洞|“这人懂我”,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文章图片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提问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像小孩子 , 其行文方式 , 也像“小孩子” 。 而“四处询问 , 寻求认同 , 情绪易受影响 , 同时固执己见”的心理形态 , 不算“不正常” , 只是反映出一些问题 , 当然也有优化的方法 。
未被满足的人际联结需求
人是社会动物 , 人际联结是每个个体的发展需求 。 提问者“一遇到事情就四处询问” , 其实就是在表达这种需求 , 希望获得积极、一致的回馈 , 从而产生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和进一步行动的力量感 。
“这人懂我”的想法也是如此 , 说明提问者渴望来自他人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 这种人际联结的需求是正常的 , 对它的合理满足 , 可以成为更多积极行为的动机 。 遗憾的是 , 提问者显然没有被满足 , 反而进入了无效行为和消极感受的循环 。
树洞提问:在生活中|情感树洞|“这人懂我”,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文章图片
关系、情绪与价值的消耗
什么是无效行为呢?内心有答案仍去询问就是 。 这类行为不仅拉低现实发展的效率 , 还带来关系与情绪的消耗 。 试想:一个只问不听的人 , 能不令他人反感吗?那些纠结、担心 , 不浪费时间吗?而所谓“懂我” , 是不是一厢情愿呢?提问者越乐此不疲 , 人际关系品质就越差 , 需求也更难以满足 。
被回避的自我价值与边界
在需求不被满足的消极循环中 , 提问者的自我价值是被回避的 。 因为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他人的反馈中 , 往往对自我认同造成阻碍 。 同时 , 提问者用过多个人问题侵扰他人时 , 打破了必要的边界 , 也失去了对自我的保护 , 这可能导致更多人际风险 。
树洞提问:在生活中|情感树洞|“这人懂我”,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文章图片
可以采用更成熟的方案
提问者可以尝试三方面的新做法:
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决定 , 而非询问 。 比如“我打算买电动车 , 好处是……”“我喜欢这个地段的……”这样做的实质是将“情绪需求的满足”和“现实行为的推进”分开 , 确保效率的同时 , 获得更多真实、自然、无负担的反馈 。
树洞提问:在生活中|情感树洞|“这人懂我”,也许只是一厢情愿】赞美自己 , 鼓励自己去行动 。 将“他评”更多地改为“自评” , 逐渐养成无所牵扯、独立行动的习惯 。 这有助于建立更清晰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心理成长 。
试着关注他人 , 支持他人的需求、看法或行为 。 不要在自己的情绪中无谓消耗 , 将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人与事中 , 关注、了解、支持他人 , 这是建立平等关系、产生丰富交流的基础 , 久而久之 , 会令你体验到坚实、愉快的人际联结 。
祝“小孩子”快些长大 , 成为有主意的大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