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黑白与彩色之间,追寻百年奇迹敦煌( 二 )


文章图片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 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 , 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 , 形成巨大的规模 , 有洞窟735个 , 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久 , 都堪称全国石窟之冠 , 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
敦煌学家姜亮夫先生曾指出:“敦煌学之内涵 , 当以千佛岩、榆林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写本、文书为主 , 而复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 , 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之辅 。”
在《世纪敦煌》一书中 , 孙志军以年代为分隔线 , 分别介绍了来自早期石窟——十六国、北朝 , 盛期石窟——隋至盛唐 , 中期石窟——中唐至五代、宋 , 以及末期石窟——西夏至元的壁画和石像 , 让人们对于敦煌的认识从单纯的感性形象层面与历史和时代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 感悟敦煌最独特的吸引力以及它美的价值所在 , 书中的每一个石窟 , 每一尊佛像 , 每一幅壁画都被精心地配上了文字说明 , 我们从黑白影像中的沧桑步入流光溢彩的震撼 , 仿佛也一同走过了那伴随着痛苦与欢乐的百年历史 。
敦煌|在黑白与彩色之间,追寻百年奇迹敦煌
文章图片
垂目而笑的佛陀庄严而俊美 , 身姿曼妙的美人正飞天婆娑起舞 , 琵琶、胡琴、十二音雷公鼓正在奏响 , 石壁上的它们在这一瞬仿佛活了起来 , 第285窟的窟顶重拾绚烂色彩 , 斗四莲花、三角垂幔、饕餮衔珠 , 坐禅之僧已然入定;第302窟中心柱上 , 一佛二菩萨正含笑俯视众生;第1窟中来自晚唐时期的南方天王身披铠甲、威风凛凛……
每一朝每一代皆有其不同的特色 , 而《世纪敦煌》中对敦煌文物的“重摄”仿佛打开了时光之门 , 引领我们走入历史轮回之中 , 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 这种令人震撼的感觉或许恰如作者在书中所写:“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幸存的、逝去的、被破坏的遗迹 , 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 , 甚至听到它的呼吸 。”
敦煌石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 但几千年的风霜使得这些瑰宝愈加脆 , 1987年 , 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但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所引起的洞内的温度、温度等环境指标的波动 , 再加上在常年风沙的侵蚀 , 都严重影响着泥土、木头、麦草等脆弱材料制成的彩塑和壁画 。
为了更好得保护他们 , 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敦煌中的绚烂奇景 , “数字敦煌”应运而生 , 从2008年莫高窟文物影像拍摄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启动 , 到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 , 敦煌文物走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视线当中 , 而《世纪敦煌》中孙志军的“重摄”方式 , 无疑为“数字敦煌”又谱写了绚烂的一章 。
【敦煌|在黑白与彩色之间,追寻百年奇迹敦煌】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