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社会学|《爱情社会学》—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二 )
3、结束
虽然我们经常会听到情侣之间说想要永远和对方在一起 , 永远不要结束 。 但是结束是必然的 。 因为不爱而分手 , 因为外遇而离开 , 即使不因为这些原因 , 最后也总有一方会先死亡 , 这也是一种结束 。
分手时候的心态先是不接受 , 然后生气 , 挽回 , 沮丧 , 最后是接受 。 分手的真正结束 , 不是看一个人的回忆有多长 , 而是看悲伤有多长 , 等有一天 , 你再回忆起这段关系的时候 , 不会感到悲伤 , 也没有其他的懊恼情绪 , 那这段关系才算是真正结束了 。 一段关系中 , 如果还恨对方 , 那理论上这段关系还没结束 。
而冷漠 , 不在乎 , 才会使一段关系真正地走向终结 。 有趣的一点是 , 在分手前两个人再不爱对方 , 再不关心对方 , 但是等到分手的那一刻 , 一般情况下双方也会开始突然关注对方的优点 , 开始关注对方的好 。 “只有在要失去的时候 , 才会懂得珍惜”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 。
作者认为 , 一段好的关系是能完整地走完这个过程的 , 每个阶段都应该被好好对待 。 好的关系是能使双方的心智得到成长 , 能给彼此精神滋养 , 所以即使是分手 , 也应该被认真地对待 。
2
如何对待爱情
爱情中的理论研究成果非常多 , 作者给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罗列 , 我们挑影响力比较大的 , 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两个理论来说说 , 分别是依附风格理论和爱情三角形理论 。
1、依附风格理论
爱情关系中一种很神奇的现象就是 , 当两个人在一起后 , 双方的行为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 。 比如 , 可能平时一个看起来很独立的女孩 , 恋爱后就会变的很依赖自己的男友;比如平时看起来很冷静的人 , 在经历分手时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 。 似乎每个人对待伴侣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情感模式 , 都有自己和对方相处的独特风格 , 如果能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相处风格 , 会帮助我们挑选对象 , 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 , 修复破损的关系 。
那么怎样辨别呢?社会心理学中的依附风格理论可以给出一个理论框架 。 依附风格理论最先是用来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的 , 上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实验发现 , 婴儿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3种类型 。 如果母亲走出房间 , 安全型婴儿就会哭 , 母亲回到房间后 , 他们就安静下来 , 继续玩玩具 。 焦虑型婴儿则表现的很哀伤 , 母亲回来后 , 他们会推开母亲 , 然后大哭 。 回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房间时都表现的若无其事 ,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 但测试结果显示 , 他们的心跳次数、应激激素和皮质醇水平都呈升高趋势 , 说明他们的压力比较大 。
后来社会学家布伦南在此基础之上 , 提出了成年人的爱情依附风格模型 。 他认为:早期依附体验会严重影响成年人用什么方式维系亲密关系 。 成年人的依恋风格也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大类 。 安全型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容易和他人接近、乐观且开朗的人 。 他们很少担心被抛弃 , 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
他们享受与伴侣之间的亲密 , 同时不会对恋情过分担心 。 他们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 , 很善于发现和了解伴侣的情绪变化 , 他们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韧性 , 愿意做出改变 , 满足伴侣的需要 , 喜欢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 不喜欢藏着掖着 , 非常享受与伴侣间的亲密 。
回避型成年人未能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信任 。 对他们来说 , 保持独立非常重要 , 对独立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彼此间的亲密 。 其实他们也希望与伴侣亲密 , 但过度亲密又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 所以往往选择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 。 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 , 认为恋爱的失败对生活影响不大 , 更专注于工作 。 在形容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 , 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开端》众生皆苦!除了小人物让人破防,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姐妹花|电视剧《女人万岁》杀青,殷桃、刘以豪等领衔主演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爱情 图钱和不图钱的女人,在男人心里是怎样的位置?两个男人说了实话
- 爱情 人老了,别太精明,笨一点是福气
- 西京|《镜·双城》西京云沫:此生与君相爱,不负空桑,更不负这份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