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微说|珠江的“新居民”:入侵鱼种之间的“较量”,竞争之下暗流涌动( 二 )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 人们为了在短时间内发展经济 , 修建了大量的工厂 , 但是相应的污水处理程序却并没有得到发展 。 数十年间的环保“缺位” , 让珠三角地区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 。
珠江的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无机氮、磷酸盐等杂质 , 一方面让水体本身不适宜生物居住 , 一方面也让水体富营养化 , 水中大量的藻类繁殖 , 占据了本来应该在水中生活的动植物的氧气和阳光 , 造成大量的原生生物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
那么 , 是不是在受到污染之后 , 珠江的水中就变得死气沉沉了呢?其实并非如此 , 这里反而是多出了许多“新居民” , 但这些新住客并没有给珠江带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 反倒是让人们更加担心了 , 因为它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种” 。
珠江里的入侵物种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 世界各地的交流技术也在不断加强 。 人们不仅仅是在社会内部进行交往 , 还会将当地的特色动植物进行迁移和培育 , 让各地都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资源 , 发展我们的农业 。
但是一些来自于其他的地方的生物一旦进入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 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 疯狂生长 。
这些入侵物种不仅会挤占本土原生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 甚至还会直接杀死这些原生物种 , 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
珠江除了有水质污染之外 , 入侵鱼种也是困扰人们的一个巨大“难题” 。 珠江流域的养殖业比较发达 , 因此有大量的物种进口需求 , 引进了不少用于食用、观赏甚至是清洁水体用的鱼类 。
但这些鱼类在完全人工的时候尚且能够控制数量 , 一旦进入了完全野生的水域之后就有可能大量繁殖 。
如今的珠江里 , 已经有很多种并非当地原产的鱼类 , 这些鱼的强大生命力让原生的鱼类种群已经变得寥寥无几 。 而且在这些入侵鱼种之间 , 也“乱成了一锅粥” 。
入侵鱼种之间的“较量”
在这些入侵鱼种里 , 有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 , 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引进种 。 比如比如罗非鱼 , 这是一种原产于非洲的鱼类 , 从外型上看起来有点像中国的鲫鱼 。
但是罗非鱼的生命力比鲫鱼要强得多 , 它们的食性更杂 , 生长也更加迅速 , 而且还有“护幼”的行为 , 亲鱼会将刚刚孵化出来 , 还很脆弱的幼鱼含在嘴里进行保护 。 也就是说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将大大增加 , 数量自然增加得更快了 。
除了罗非鱼之外 , 黑鲈也是珠江里的主要入侵鱼种 。黑鲈的引进发生在罗非鱼已经泛滥之后 , 人们故意将这种鱼放入一些罗非鱼特别多的水域 , 希望能够减少罗非鱼的数量 。 毕竟黑鲈是一种特别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 几乎所有体型较小的水生物都能够成为黑鲈的食物 。
而且黑鲈还有一个优点 , 那就是它的滋味比罗非鱼还要好 ,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 用黑鲈去消灭泛滥的罗非鱼可谓是一举两得 。 在适宜的环境下 , 黑鲈能够长到相当可观的大小 , 普通的罗非鱼根本不是它的对手 。
除了罗非鱼和黑鲈之外 , 珠江里还有不少其他的入侵鱼种 , 比如“清道夫” 。 清道夫是一种观赏鱼 , 经常被养在水族箱中进行水体清洁 , 因为它可以吃掉残留的饵料和水藻等污染水族箱的垃圾 , 因此受到了观赏鱼爱好者的追捧 。
不用说也能够想象 , 这种杂食性的鱼有非常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 在各种不同的水域中在都可以生存 。 而且在自然环境下 , 清道夫吃掉的不仅仅是“垃圾” , 更有其他鱼类的鱼卵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清道夫也是一种“杀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