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邻居姐姐从31楼跳下,家人还怪她不懂事:谁夺走了孩子的希望感?( 二 )
文章图片
行为上 , 也会有很多改变 。比如在网上搜索与死亡或自杀相关的内容 。
远离朋友 , 突然跟大家告别;尝试一些很危险的项目 , 且表现得视死如归;情绪波动特别大;比平时更放纵自己;有睡眠障碍;变得更不修边幅 。
这些言语、感觉、行为上的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存意志变弱、负面情绪增多 。生与死 , 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
文章图片
自杀与希望感消失有关
曾给很多患了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学生做咨询 , 其中一半多的人在某些时刻都有过自杀的冲动 。
他们说:“老师 , 有的时候 , 真的觉得死了就好了 , 活着实在是太累了 。”
文章图片
他们的家人不理解:“能有多大的事呢?不就是学习嘛 。又不是你一个人要读书 , 全国有那么多学生 。很多人面临的压力比你大多了 , 至于嘛?退一步说 , 又没有给你多大压力 。考不上名校也没有关系 , 何苦寻死觅活的?”
听了这样的话 , 他们更委屈了 。
文章图片
“我都这么难受了 , 你们却只觉得我矫情 。一点也不关心我 , 只在乎我成绩好不好 。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
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差别那么大呢?这与人的“希望感”有关 。
文章图片
希望感 , 就是相信未来是有希望的 , 人生是有意义的 , 并且愿意为了那个目标去努力 。
它是自我整合了原始的欲望、冲动 , 和现实可能性之后产生的 , 并不虚幻 , 而是基于现实建立的确定感 。能够维持持续的希望感是自我成熟和力量的表现 。
心理学家Meissner认为希望感是自我力量的一个指标 。自我力量强的人 , 意志力、抗压力、复原力都更强 , 所以更不容易感到绝望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生命力更强 。
文章图片
有一些人在面对很简单的任务时就会丧失希望感 , 而有些人即便面临十分困难的任务 , 仍然能保有希望 。这与他们本身的希望感强弱有关 。
希望感包含3个要素:
1.依恋或联结感
指感到能够持续地信任他人 , 并愿意和他人建立连接、互相支持 , 能够因此体验到亲密和爱的感觉 。
如果孩子从小未能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 长大后往往很难与其他人建立深度联结 。
当人无法与任何人产生链接的时候 , 就会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无归属感、被抛弃感、不被爱的感觉吞噬 。
武志红老师说 , 对人而言 , 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 。不能与任何人产生联结会让人感到绝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为什么要学会放手?是为了放过自己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
- 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倪虹洁|43岁倪虹洁自曝感情经历,结过婚,生过娃,热恋男友比她小
- 及时告别没有错
- |63岁大爷相亲:找老伴就是图感情和陪伴,要和我谈钱是不可能的
- 我今年35岁 婚姻外的感情分手,要经历3个阶段
- 黎姿|黎姿结婚13周年:维系感情好似栽种植物,幸福就是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