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 口红是好仆人、坏主人( 三 )


口红对麦当娜而言代表着自信、叛逆和勇敢 。 /图源豆瓣
几年前 , 受《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热播剧影响 , 美妆界流行起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口红颜色——黑色 , 在原有唇色的基础上涂抹一层 , 打造出一种奇妙的哥特感 。 MAC曾推出一款专门在感恩节涂的黑色唇膏 , 涂完瞬间化身暗黑女主;法国娇兰的“小黑裙”唇膏 , 外观吸睛 , 不过涂到嘴上是浆果色;纪梵希推出一款名为“禁忌之吻”的唇膏 , 造型十分独特 , 虽然看起来膏体纯黑 , 但涂在嘴上会随着唇部的pH变色 , 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野丫头”要比“淑女”好得多
女星在大银幕上的红唇形象 , 进一步推动了口红的流行 。 到了20世纪40年代 , 口红俨然发展成为一桩大生意 , 各路化妆品品牌为了抢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
露华浓曾推出一款名为“冰与火”的口红色号 , 广告语十分诱惑——“被吻时你闭眼吗?” , 仿佛在涂抹口红后 , 能同时收获神秘感 , 引来众多人购买 。 如今已退市的小众品牌Volupte曾推出两款口红色号:一款为“野丫头”(Hussy)的艳丽口红 , 还有一款端庄柔粉色的“淑女”(Lady)色号 。 事实证明 , “野丫头”的销量要比“淑女”好得多 。
到了20世纪40年代 , 口红俨然发展成为一桩大生意 , 各路化妆品品牌为了抢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 /ysl口红广告
对很多女星而言 , 红唇是红毯的标配 , 它很好地点缀了她们的美丽 。 私底下 , 女星们穿着私服出街 , 亦会用到出挑的色号 , 哪怕是白T恤搭配牛仔裤 , 口红都能令最普通的装束看起来有一种利落的精致感 。
赚了钱就去买口红
张爱玲的小说中 , 亦不乏对口红的描写 。 在《第一炉香》中 , 葛薇龙的交际花姑妈的嘴唇上抹了一层紫黑色的胭脂 , 便是那一季巴黎新拟的“桑子红” 。 在《琉璃瓦》中 , 王俊业对着曲曲嘴上油汪汪的杏黄胭脂抱怨道:“你搽了什么嘴唇膏!苦的!”曲曲笑道:“是香料 。 我特为你这种人 , 拣了这种胭脂——越苦越有效力!”
张爱玲生平第一次赚到钱 , 便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祺唇膏 。 彼时的丹祺口红 , 是上海滩时髦女郎梳妆台上不可或缺之物 。 它曾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内含神秘变色膏 , 增加自然美 , 丹祺在未用前 , 其色似橘 , 一经着唇 , 立变玫瑰色 , 鲜艳自然 。
作家张爱玲 。 /图源网络
张爱玲的母亲曾责怪她为何不将这张钞票留下做个纪念 , 可她却认为“对于我 , 钱就是钱 , 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
小小的口红有利剑的意义
1884年 , 娇兰推出的“勿忘我”口红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口红 , 不同于之前存放于玻璃罐中的口红 , 这支口红被盛装在由薄薄一层锡片制成的矮管之中 。
在此之后 , 口红的外观不断迭代 , 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 在口红设计之初 , 其形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炮弹壳的启发 , 或许“子弹”是对口红最恰如其分的形容 。
1884年 , 娇兰推出的“勿忘我”口红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口红 。 /图源网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男人奔赴战场 , 女人承担起传统意义上男人的工作 , 纷纷走进工厂 , 为士兵们制造战时所需的器械、弹药和工具 。 在那张著名的“We Can Do It!”海报上 , 身穿蓝色工作制服、用红色圆点头巾包起头发、挽起衣袖露出健壮肌肉的铆钉工罗西 , 振奋了无数人的精神 。 海报上 , 罗西充满自信与力量 , 唇部涂抹着亮丽的口红 , 口红在此处无疑成为了一种韧性与勇敢的象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