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制造麻烦源于心理失衡( 三 )


聆听,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沉默,沟通在许多时候正需要沉默来完成聆听 。你一语他一言,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话,谁来当听众呢 。没有沉默的听讲者,发言再响也失去了意义 。当开会时,领导在讲台上发言,会场越是鸦雀无声沟通效果往往也就越好,当会下一片嘈杂,会上的发言者就可能要浪费口水了,这也是对发言者的一种漠视、不尊 。
思考,也需要沉默,沟通中聆听的一方若没有沉默的时间用以思考,就难以透彻理解发言者的意思 。发言者并不能通过大声说话把思想复制给别人,只能通过沉默思考,提高说话的艺术感染力来打动听众,同样,给听众一定时间的沉默去琢磨,对参悟发言者的话语内涵肯定有帮助 。
沟通的间歇也是一种沉默,当人们进行过一次满意的沟通之后,都会暂时停歇、沉默下来 。吃饱饭之后要消化,听多了发言也需要领悟,沉默、静静地思索是消化别人话语的最好途径 。
古德曼定理补充了沟通的外延意义,使之臻于完善,提示沉默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其实,一个人的悟性,一半应该归功于沉默中的思考和感悟 。有时候,沉默中的心领神会,甚至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
人生的“地下室”
《挪威的森林》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在这两层楼间活动 。实际上,人生还应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里是灵魂的所在地 。深处暗室,闭门独修,正是为了面对真实的自我 。”
从此,我知道了人生应该有一个“地下室” 。这个“地下室”,可以自我疗伤、自我咀嚼、自我思考 。一个没有“地下室”的人,哪怕地上的房子再华丽、再漂亮,也是一种“贫穷”和“困顿” 。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静心沉思,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去森林中过着一种隐士生活 。自己种豆和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全心记录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 。
面对人们的不解和嘲讽,棱罗决不动摇自己的选择和目标 。他说,自己到瓦尔登湖隐居,是因为生命太宝贵了,他要过一种有深度的生活,吸吮生活的精髓,绽放自己的心灵 。
日本着名作家川端康成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受名之累,利之苦,热衷于被官方、民间、电视广告商人等拉去“作秀” 。天长日久,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面对陷入这种种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最后自杀而了却一生 。
临终前,他对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现在整天生活在高高的楼房上,一刻也不得安静了,我想拥有一间小小的“地下室”,也成为一种奢侈和不可能,这是多么大的一种人生悲剧啊!
他是着名的古籍整理暨文史研究专家,他编撰的《苏轼年谱》、《苏辙年谱》、《三苏年谱》,被学术界称为“迄今为止三苏研究的最高成果”,他就是无冕学者孔凡礼 。
其实孔凡利并非没有“加冕”的机会,而他却一再选择了放弃 。他或因编务、公务与古籍整理难以兼顾,或因离京太远耗不起而一一婉辞 。一次次与编审或教授头衔擦肩而过,然而,在丰厚的学术成果面前,他的“失去”,显得那么的微小 。
他在给友人的信件上说,当我在自己人生的“地下室”里编撰古籍时,我的心灵变得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宁静,那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不当欲望的奴隶
活得快乐平安是许多人的愿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快乐和平安呢?我的体会是这样三个字:“去妄想” 。我对许多朋友说过,所谓“去妄想”,不是多么高深的大道理,恰恰是自我调整的最本质的东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