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大家都忙着过自己的生活,你没那么多观众”:《扫黑风暴》主演吴越的中年( 四 )


有一些戏需要功能性的角色 , 没办法——你想“小三”这个角色功能不出现 , 马伊琍演的罗子君怎么翻过这个山头 , 她怎么演自己千辛万苦从全职太太变成了一个独立女性?凌玲就是一个必需的、功能性的人物 。
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戏 , 我跟导演还有雷佳音配合 , 尽量把她演成令人相信的、生活中真实的一类人 。 马伊俐演了一个一开始衣食无忧的全职太太 , 因为衣食无忧 , 她慢慢忘记了夫妻之间的情感是需要去经营的 , 然后她变成了一个悲剧 , 凌玲趁虚而入 , 再然后 , 她重新面对自己 , 生活中这样的女人也很多 。 如果我们所有的功课 , 最后对凌玲的评价只是简化到好女人、坏女人的区别 , 其实作为我们是失望的 。
我们看世界名著 , 如果按照现在的评判标准 , 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个“小三” , 这部小说怎么就成世界名著了呢?贾宝玉 , 那就是“渣男” , 《红楼梦》怎么就成名著了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 , 不能简单以“小三”和“渣男”来划分 。 我完全站在一个演员的专业角度去看 , 如果你要演一个第三者 , 一定得做功课 , 得演出她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动机 。
如果我要上一堂课 , 我肯定会这么说:什么叫好人和坏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纯粹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其实我敢说没有 , 因为你在生活中总是能碰到一个真实的人 , 有优点 , 有缺点 , 你没有办法下定义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 你最多说这个人的哪些缺点令你无法忍受 , 但凡成熟一点的人都会这么去讲 。 这个口子开了之后 , 表演就有它施展的余地了 。
我拿到角色之后 , 从来都是先确定她是一个人 , 我要让很多地方成立 , 在人的基础上再放她的善面和恶面 。 她什么时候是善的东西出来 , 什么时候是恶的东西出来 , 恶的东西出来多了就变成了所谓的坏人 。
现在我也不认为凌玲是反派 , 我只认为我演了一个很真实的人 , 因为我真的是听到跟我同龄的一些朋友说起过她们身边凌玲式的人物 , 说“我为了他 , 牺牲了一切 , 因为我很爱他” 。 我当时真的是按照这样去演的 , 但是观众说你是一个坏人 , 等于在道德法庭上来评判这个东西 , 但是在人性的河流里 , 有的时候道德说了不算的 。
《我的前半生》之后 , 我开始演各种配角 。 其实配角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 我完全自由地过了好几年 , 所以你会发现从2017年到现在 , 我演的角色五花八门 。 进入一个角色之后 , 如果你每天都在演她 , 每天都去现场 , 自然会越演越熟 , 但如果今天这个角色你只演一天 , 明天那个角色也只演一天 , 你还没熟 , 角色就离开你了 , 这样的戏我不会去接 , 除非好朋友一定要你去帮个忙 。 我接配角戏 , 一般会选择完整一点的角色 , 能让我进入、熟了 , 它还在演的那个度里面 。 我在这个度里面把握好 。
如果评价我自己 , 那我就是相貌一般 , 好看谈不上 。 但是观众现在的品位也在提升 , 很接受《扫黑风暴》里贺芸这样的角色 , 也看到了我们这些“大叔”“大妈”们的价值 。 但我觉得凡事没有那么绝对 , 不一定老了都是好 , 年轻一定是不好 。 哪里都有100分的 , 但是大部分可能是60分、65分 , 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 人才是金字塔结构的;也不是我现在年纪大了 , 我就成了好演员、老戏骨 , 从专业的角度不应该这么去评判 。
归根结底 , 还是“疗效”为王吧 , 这个剧亮出来的这个活 , 你是不是接得住它 , 你演的角色生不生动 , 这才是对好演员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
【吴越|“大家都忙着过自己的生活,你没那么多观众”:《扫黑风暴》主演吴越的中年】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