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老子:知足者富,知止者久


知足者|老子:知足者富,知止者久
文章图片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这些都告诫我们,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是不及时终止自己无穷的欲望,知足方可成事干事,知止才能远离屈辱,只有知道满足而获得的富足,这才是长久的富足 。
01
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人心最难在知足 。有一首《解人颐》的诗,对人性中的贪欲作了入骨三分的刻画,诗中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最后发出了“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的感叹 。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合理的需求能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向善,假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满足,一味放纵欲望,就会坠入无底深渊 。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fù bǎn)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种叫蝜蝂的“善负小虫”,因背部不光滑,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所以特别喜欢背东西,看到什么就背什么,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虽然疲惫不堪,但却不愿停止,最终蝜蝂被压得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拿掉背上的东西,可是它缓过来劲儿,还能继续爬行后,就又开始像原先那样接着抓取东西放在背上 。这种小虫还喜欢往高处攀爬,最终它在背着沉重的负担向高处爬时,耗尽心力跌落,一命呜呼 。蝜蝂的悲剧,就在于不知足,背负贪欲而行 。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苏轼在其所著的《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指以物来寄寓自己的感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留意于物”,指以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占有的目的 。苏轼年轻时酷爱书画,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别人拥有的,唯恐得不到 。后来幡然醒悟:“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从此之后便不再一心想着把好的书画占为己有,而是站在欣赏的角度去品味 。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又何尝不是,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水火无情但无罪,罪在不知足、不惜福的心 。心若被困,天下处处都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 。
杨绛先生曾在《一百岁感言》里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它能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
很多人说:生在世家、家财万贯真好命……但生命无常,沧海桑田,万贯家财终散尽,而人生的丰盈、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富有,恰恰藏在最简单的知足里 。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局促的现实并不能困住知足者宽广的心,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
知足者|老子:知足者富,知止者久
文章图片
02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明代刘基在《郁离子》一书里,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越国有个工匠善造舟,巧夺天工,吴王请他造舟,尊为造舟之神 。可他还不满意,一年后,他向吴王自荐说,自己不仅会造舟,还会操舟 。吴王信了他,便让他出阵参加水战,结果大败,舟没而身死 。刘基感慨地说,这真是画蛇添足,不知止,断送了他一世美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