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我的县长父亲》不应被埋没( 二 )


潇湘晨报:读完文章再作判断
通读全文后 ,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一等奖实至名归 。 作者回忆父亲的文字 , 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 。 她说自己的父亲“无情”“抠门”“一根筋” , 反映了父亲勤奋工作、不因私废公、亲民爱民的好干部品质 , 刻画出了一个生动鲜明、立体可感的尽职干部形象 。 在一篇文章的构成中 , 相比于正文 , 标题显然更注重表达效率 , 它可能是对文章主旨的简约陈述 , 也可能是以某个点来切入 。 因此 , 通读全文是评价一篇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 不管大众赏析还是专业评价 , 都不应只通过标题草率下结论 , 这是对作者的尊重 , 也是对自己的表达负责 。 不读下文就急于置评 , 甚至擅自“脑补” , 很可能导致误解 , 这不仅会扭曲文章和作者的本意 , 也会影响评价者看待世界的方式 。
工人日报:助推文学评选更加透明
相比文章本身 , 更值得关注的是 , 当下舆论场上的一些声音 , 本身就是偏向解读 。 比如 , 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 , 看到某段话就直接摘取进行解读 , 不少言论都是先入为主之后的随意“发挥” 。 对文学作品和公开发表的文章 , 公众有权利去评价和质疑 , 但前提和标准 , 应是基于文学、忠于文学 , 而不是主观臆测或者情绪宣泄 。 考量一位作者的文学功底 , 最终还是要“让其作品说话” 。 尊重文学作品的个体表达 , 以及作家的才情、责任和情感 , 才是一种理性并且宽容的探讨环境 。 当然 , 此番争论也是对相关评选机构的提醒 , 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去开展相关工作 ,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 长远看 , 这也是在助推文学创作和评选环境变得更加澄澈与透明 。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