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绝望时,推荐你看看这两部剧( 三 )
PART.3
有意义而健康的工作 , 在哪里?
回到开头 , 我想对每个喊着“不想工作”的年轻人 , 说一句话:说“不干了”容易 , 找到要“干什么”很难 。
惯性的赛道已经撤走 , 牌子上已经写着“此路不通” , 那你的路在哪里?
人们说“不想工作”的时候 , 真的是想回家睡觉 。 但即使是躺着的人 , 其实也是“努力”的 。 在努力劝说自己不要恐惧 , 也琢磨自己新的方向 , 寻找新的意义感 。
正如恩珠等待墙壁上的一团红酒印 ,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开启真我”的启示 。 这个启示 , 应该就像整理设计房间于恩珠 , 做美食之于茱莉亚 , 是非常个性化的 。
“钥匙”只有一把 , 对应每个人深层的天赋和热情 , 打开就是重建新天地的无限可能 。
我在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的书里 , 看到了他也有一段探索“工作和个性之间关系”的日子 。
村上谈到 , 年纪轻轻的他 , 从学校里毕业就贷款开了一家爵士酒吧 , 只是因为不想去体制内上班 。
尽管开店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辛 , 每个月要还银行贷款 , 村上却直言“过得很开心” 。
我们年轻 , 又非常健康 , 最主要的是可以整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 店铺虽小 , 却也算是一国之君、一城之主、无须挤在满员电车里行色匆匆地赶去上班 , 也无须出席枯燥无聊的会议 , 更不必冲着令人生厌的老板点头哈腰 , 还能结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兴味盎然的人 。
他内心对工作的想象 , 是“自由” 。 这来自他的本性 , 不然他后来也不会成为独立工作的作家 。
正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 村上丝毫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份大多数人都认为光鲜体面的工作 , 而是“冒险”贷款开酒吧 。
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开一个店 , 但可以借鉴的 , 是村上对自我和工作之间关系的探索:
最好的工作 , 就是顺势而为的工作——那些与自己的个性相契合 , 就算不付钱给你 , 你也做着开心的工作 。
当然 , 这个思考非常不充分 , 因为只考虑了自己的个性 , 还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 。
对此 , 村上提到了一个“缝隙生存”的概念 。
他认为 , 人们作为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 但是又追求社会认同 。
在这组矛盾中 , 如果一个人找到了“个体”与“共同体”徐缓的中间地带 , 就可以当一个自由的普通人 。
村上说:“整个世间好像还有不少类似‘缝隙’的地方 , 只要走运 , 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 , 就好歹能生存下去” 。
比如村上选择了写作和开酒吧 。 恩珠当了房间整理和设计师 , 而茱莉当了美食博主 。
这样的“缝隙” , 就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最佳平衡的、新的工作机会 。
那么 , 说到这里 ,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疯狂工作和彻底拒绝工作 , 其实都是很极端的模式 , 一个在说“必须疯狂” , 一个在说“偏要拒绝疯狂” 。
为什么我们的关注点都在“疯狂”之上呢?难道作为人 , 只有“参与”或者“不参与”这两个选择吗?
真正的出路 , 是要跳出失常 , 寻找一个真正的平常 。 社会的背景已然是先置的 , 我们能做的 , 就是找到个人之路 。
正如村上说的 , 总有那些你能够伸展的“缝隙” , 足够你生存 。 伸展你的个性 , 你的个性所长恰好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所需 , 以此建立供求 。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个体”突围 。 而当更多的人找到这个“缝隙”之后 , 这个社会就会有多种工作文化 。
当然 , 找到个性之路是需要能量的 。 找到这个“缝隙”之前 , 我鼓励你休息、尝试 , 探讨让自己开心又能活下去的多种方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悲痛!代驾小哥惨遭门砸死,生命最后6小时,他有多绝望?
- 本文转自:河南法制报如果人生像考试一样 夜读|来,对一下人生答案
- 顿悟:这才是面对梦想的姿态
- 33张活久未见的对比照,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自然太神奇了
- 亲戚|亲家之间相处,有3件事情不能做,对小两口不好
- 有位女客户对我说 老公乱搞,是不是都是我的错?
- 01在去年的同学会上 老婆是个温柔的女人,对于我的各种要求都满足
- 伴侣|完美伴侣:搬家时林庆昆一个举动,让吴敏怦然心动,这婚离对了
- 恋爱|女人坚决忍住不联系对方,真实的想法,往往只有一个
- 婚姻|“这可能就是你一直找不到对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