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殴 掌掴、踢踹、威胁舍友,13岁少年为何如此凶残?( 三 )


围殴 掌掴、踢踹、威胁舍友,13岁少年为何如此凶残?
文章图片
小孩子喜欢打人虽然自己不会吃亏,但是还是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父母应该重视起来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 汤普森博士曾指出,孩子的同龄交往是他的亲子交往经验的延续 。
岳昊喜欢打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岳昊的爸爸是练拳击的,岳昊也从小就开始练拳击,岳昊的妈妈也是比较崇尚武力的,对于他喜欢打人的事她笑着说:“他性格是有一些强势 。”
围殴 掌掴、踢踹、威胁舍友,13岁少年为何如此凶残?
文章图片
对于因生活环境攻击性过强而导致喜欢打人的孩子来说,给孩子创造能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的游戏场所,是减少孩子攻击行为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比如,家长尽量不给孩子买玩具枪、坦克、玩具刀等带有攻击意味的玩具,这些玩具常常会使孩子进行一些攻击性的游戏,引发攻击行为;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最好保证充足的游戏玩具,避免孩子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冲突 。
2.奖励孩子的友善行为 。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 。
要想要孩子的某个行为消退,只要在该行为发生后不给予孩子任何强化物就可以了 。
强化就是当孩子做出一个行为时给予孩子的奖励 。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获得同伴的玩具而产生攻击行为,在这个事件中得到的同伴的玩具就是攻击行为的强化物 。我们就可以通过把这个玩具归还给被打孩子来消除强化 。久而久之就能使孩子认识到攻击并不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
如果孩子攻击是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隔离技术”(如把孩子单独送回他的房间等)不给孩子的攻击行为任何关注 。
《爸爸去哪儿》中轩轩跟爸爸在打拳击玩耍的过程中被爸爸打出了鼻血,妈妈就采用了“隔离技术”,把父子三个肇事者赶进了“爱的小屋”等三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让他们进来 。
围殴 掌掴、踢踹、威胁舍友,13岁少年为何如此凶残?
文章图片
大量实践证明,这种隔离策略能够迅速减少孩子的攻击行为 。
在不给孩子的攻击行为任何强化的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友善合作行为,并及时给予孩子奖励 。
比如,当孩子通过交换玩具等友善方式获得想要的玩具时;当孩子能够通过讲道理等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时;当孩子能够跟同伴积极合作时,我们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奖励,让孩子知道比起攻击行为友善合作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
3.教孩子调节愤怒情绪 。
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认知干预的方式要更为有效 。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以下几种认知技能的训练:
(1)寻找与伤害相关的非敌意线索:当有人不小心踩到孩子,孩子生气的要上去打人时,提醒孩子这个人很可能不是故意踩到你的 。
(2)学会调节愤怒情绪:交给孩子调整愤怒情绪的小技巧,比如感觉很愤怒时先深呼吸放松,暂时做别的事转移注意力,通过运动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等 。
围殴 掌掴、踢踹、威胁舍友,13岁少年为何如此凶残?
文章图片
(3)找到应对冲突的非攻击性的解决方式:当孩子跟同伴发生冲突时,告诉孩子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让孩子跟同伴讲道理,告诉大人处理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