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三 )


至于第二点 , 我想我努力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 我想讲述的并不是关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案件的故事 , 而是关乎千千万万寻亲者 , 关乎社会甚至时代的故事 。 通过一粒灰尘漫长漂流和得以落地的历史 , 我们能够窥见“60万粒灰尘”的历史 。 个体的命运是时代的形象 , 每一笔无论如何微不足道、无人知晓 , 都应该掷地有声 。 所以我试图以父亲为中心 , 像树木的根须寻找水源一样努力去触碰更多故事 , 也试图将故事的镜头拉远 , 让父亲偶尔成为画面上一个小点 , 把余下的景观留给更宏观的哀痛 。
《回家》: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文章图片
电影《亲爱的》里张译饰演的韩德忠 , 原型为孙海洋 。
上世纪90年代 , 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热潮 , 人口流动性剧增 , 全国各地爆发大量拐卖妇女儿童案 。 从内部看 , 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落后思想观念是酿成悲剧的内因 , 而从外部看 , 法律存在漏洞 , 基层执法不严 , 户籍管理混乱 ,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 幸运的是 , 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切在进步之中 , 比如2009年之后立案制度的明确变革 。 到今天 , 公众对拐卖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度共情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 落后的观念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 试想 , 如果有一天 , 比起村里某户人家没有儿子 , 人们更乐于议论和痛斥“买孩子”的行为 , 这对抑制拐卖儿童犯罪会有何等奇效?
然而 , 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道德自律无疑是一种倒退 。 在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 ,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才更值得我们翘首以盼 。
回过头来 , 犹记得在写作的初始 , 我打下的第一行字不是故事的开头 , 也不是大纲 , 而是对自己的一句总的提示:绝望之下 , 希望尚存 。 故事本身我了然于心 , 但我希望它被讲述的基调如此 。 时间不停流动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 万事万物永远在动态变化之中 , 因而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够拥有彻底的、完全的绝望 , 永远存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 。 有人说活着本身是一种对绝望的抵抗、对命运的抵抗 , 我看死亡本身也同样是抵抗 。 自古也不乏以死抵抗者 , 尤其在中国人的文化里 , 我们早有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抵抗 , 有项羽自刎、屈原投河的抵抗 。 杨素慧逝世后 , 连她的墓碑都在无声抵抗 。 当我们走出命运的囚室 , 会发现一个黑暗的夜背后始终有黎明在等待 。 它会从一线天光中挣扎出来 , 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明亮 , 让我们双目刺痛 , 满含泪水 。 写到这里 , 我内心激荡 。 我相信命运绝不是在压垮人的时候才成为命运 , 而往往是在人奋起抵抗的时候 , 它才成为命运 。
如何参与“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 , 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 对纪实文学、寻亲、拐卖等社会问题感兴趣 。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 , 与更多人交流 , 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
|时间观念强 , 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
你只需要:
|在下方留言 , 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 , 或者分享儿童拐卖、寻亲等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
|等待我们的回复 。 我们会尽快选取3位评审员 , 随机选择其中一本 , 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 , 尽快将书寄出 。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 , 发回10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 , 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分) 。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 , 换来这么多的要求 , 不值得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