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 制造“容貌焦虑”将被重点打击!揭秘医美营销广告“三大话术”( 三 )


此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出于各个平台特点差异,医美机构在不同平台所展示的宣传尺度也存明显差异。在各机构的官网上,信息较少,宣传尺度也较小,以介绍企业背景、医疗团队和活动介绍为主;在微博上,除了宣传语,宣传内容包括机构活动、诊疗效果、真人案例等,内容较为丰富,部分宣传语虽有容貌焦虑倾向和年龄焦虑倾向,但占比不高;在公众号上,以宣传机构动态、发布故事性、科普性文章为主;而朋友圈则是部分机构宣传的“重灾区”,宣传语、配图和视频的尺度较大,容貌焦虑和年龄焦虑倾向明显。
医美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真的会影响消费者对待医美的心态吗?有深圳市民小圆告诉课题组,在医美机构的宣传下,她会慢慢受到影响,并考虑进行医美手术。而对于机构含有容貌倾向和年龄焦虑倾向的宣传语,小圆表示,会产生一定的焦虑,“难道我不变美我就不是女人了吗?”
除了女性,同样有男性市民告诉课题组成员,其一度受到医美广告的影响,动了进行医美手术的心思。“看完有关面容以及身材对于人生的改变,我有点心动。”男性市民小于说,“我看到割双眼皮手术的门槛很低,加上受到广告语的影响,就想着好像应该做一个手术。”
行业观察
用新名词包装老项目,竞争加剧
医美广告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具有心理暗示作用,然而医美广告乱象的背后,是近年来医美机构的激烈竞争和生存压力。深圳艺星医疗美容医院技术副院长牛克辉对南都采访人员介绍,前些年医美机构不是很多的时候生存压力不太大,最近几年医美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生存的压力随之增大。
近年来,中国整形行业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开业的机构多,关闭的也多。据更美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中国纯医美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占比全球17%。
而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吊销注销企业数量为5854家。而在2018与2019年,医美行业吊销注销的企业数量也高企,分别为4125家和7168家。
生存压力加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医美机构在营销上的想方设法。牛克辉说:”在营销时,机构自然想说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达到吸睛和多收费的目的。这就容易产生过度包装,比如说将整形行业里一些正规的手术名称用不同的名词来包装。”
华南一位资深整形业人士何明(化名)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对南都采访人员说:”医美广告乱象里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机构为了推出一个新品,会编造一些新名词,比如说‘桃花眼’,当然如果按照标准去做,也无伤大雅。但是,有些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并不是认真地去做手术,而只是用好听的名字来糊弄消费者。”
误导年轻人,违背医学常理
制造容貌焦虑是医美广告最突出的顽疾之一,很多机构打着“整容后就有机会嫁入豪门或找到好工作”的广告,将容貌与财富挂钩,误导年轻人。
整形机构为了吸引年轻人,在医美广告的设计上可谓绞尽脑汁。牛克辉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广告是,在臀部注射上百支玻尿酸,旁边的广告词说“别人都已经美容臀部了,你还对脸这么吝啬吗?”“这是制造容貌焦虑的一种典型手段,缺少正确判断力的年轻人不太容易拒绝。”
不仅仅是误导年轻人,更严重的是很多医美广告也违背了医学常理,违背了最基本的医疗原则。何明以急速隆胸为例:“有些广告说18分钟隆胸,而背后的机构为了利润,不管医生愿意与否,都会让他们去做这些所谓的急速隆胸。 ”
“18分钟,你想想看,正常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得完?”何明颇觉不可思议,“偷工减料在所难免,这就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这也完全违背了医学常理和医疗基本原则,甚至道德。”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