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三 )


其实 , 两个人对话中 , 有很多次可以立马终止话题的机会 。
但每次都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 , 一个人在辩驳 , 加上一些之前就对对方积累的不满 , 就导致两个人越吵越激烈 。
而这种无效沟通的结果 , 正如节目中沈奕斐老师说的 , 非常伤感情的 , 沟通一次、伤一次 。
|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本文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 , 沟通中要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指责型的沟通方式呢?
|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本文图片
马歇尔认为 , 在沟通中 , 要说事实 , 不说判断 。
最近朋友跟我说 , 她和老公吵了一架 , 原因是她想要老公和她分担一点家务 , 但话还没说完 , 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
她和我复述了一下他们的对话:
朋友:“为什么你这么懒 , 你从来都不主动做家务 , 家里都是我在做 。 ”
听到这话 , 她老公一下子就生气了:“我怎么就懒了 , 我每天都在工作 , 我也很累啊 , 而且我也做了家务呀 , 前天地不是我扫的吗?”
朋友:“你还不懒 , 你看看你姐夫平时都做多少家务?
|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本文图片
有没有发现这里的问题?
朋友本意就是想 , 指出老公家务做得少 , 自己做的多 , 来让老公也一起来分担下家务 。
但在她的表达下 , 老公的第一注意力就被聚焦到了:
你为什么说我懒 , 我也有做家务啊 , 偶尔做也是做了的啊 。 你为什么又在指责我 。
在朋友的例子中 , 她说老公很懒 , 就是一种她自己的一个判断 。
|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本文图片
因为每个人对“懒”的定义不同 , 如果用这样的词 , 就很容易造成两个人争执 , 你到底是不是“懒” 。
现实场景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 比如:
你总是不收拾玩具;你从不好好写作业;你经常晚回家 。
“经常”“总是”“从不”这样的词 , 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范围 , 它是一个判断 , 不是事实 , 所以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同 , 引发意见不合 。
因此 , 比起判断 , 说事实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
其次 , 我们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
我看到了……我感受到……我希望……
比如
▲过去的一周时间里 , 我看到你只有星期一扫了一下地 , 剩下的6天 , 都是我在打扫和拖地 , 我觉得很累 , 我希望你能帮我一起分担一下好吗?
▲我看到你昨天和前天都没有把玩具放回收纳箱 , 我感到很难过 。 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之间的承诺 。 我希望你之后玩具用完之后都放进箱子里好吗?
|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本文图片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在《爱的沟通》这本书中就提到 , 要采用温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心和需要 。
如果对方做得不好 , 我们目的是希望他改正 。
温柔的方式或粗暴的方式说出来都可以达到目的 , 那么 , 为什么不选择温柔的方式呢?
|1.3亿人围观的这场夫妻争吵,到底是谁的错?
本文图片
说了这么多 , 你们是不是觉得太累了 , 还要学说话?
凭啥总是我们来改变 , 我去学习?这不公平!
但其实这些改变的最终受益者都是我们自己 。
每段关系的首要条件都是沟通 , 无论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是朋友关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