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青团有什么传说?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青团有什么传说?】   1、禁火的旧制
  清明节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 。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
  即在清明节期间不能生火,这个时候只能提前准备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团就是其中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 。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是家家禁烟吃冷食,在古时候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 。另外,清明节吃寒食还有一种“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
  3、文化的传承
  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 。清明节吃寒食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吃”上升为“文化”,也能够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青团子是什么   青团,顾名思义是一种青色的团子,产于江南地区,以浙江为中心呈辐射状流行在江南地区,主材料为当季的野草,糯米粉,馅儿料,采集的野草常常以艾草为主,将艾草碾碎打出青艾汁,再将糯米粉和清艾汁混合捣制,经均匀揉和后,揉成粉团 。然后加入馅料儿,蒸制而成,出锅前刷上一层油,让小青团看起来油亮油亮的 。青团的馅料儿的发展也很带有时代性 。在以前,馅料儿都用豆沙,糖,或咸肉做成;到了现在,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青团的馅料儿出现了水果馅儿,什么蓝莓味,草莓味,甚至出现了巧克力味儿等等 。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   青团的传说一: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 。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 。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
  另外,清明吃青团,还有一个传说 。  青团的传说二:
  关于清明节吃青?的习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 。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 。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 。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 。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 。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 。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 。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 。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 。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 。后世称之为上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