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悲伤|朋友正经历丧亲之痛,你的安慰真的有用吗?( 二 )


是的 , 我还在难过 。 5天 , 5周 , 5年……在马特刚去世的前几个月里 , 我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是 , 无论是过去8天还是80年 , 这样深刻的悲痛永远像“刚刚发生”一样 。 对于在近一两年内经历丧恸的人 , 我总是告诉他们:“不幸刚刚发生 , 时间似乎才过去一分钟 , 你自然会感到痛苦 。 ”说完这些话 , 你能感觉到他们松了口气 。
对悲伤的偏见已经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什么样的困难都不应该持续太久 , 最多两个月 , 不能再长了 。 超过这个时间 , 那就是无病呻吟 。 如此一来 , 失去你爱的人 , 好像只会给你造成短期的困扰 , 只是芝麻大的小事 , 绝不应该令你耿耿于怀 。
医学上将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悲伤称作“紊乱” 。 此类复杂的、需要心理干预的悲伤有如下症状:思念已经离世的人 , 感到不公平 , 觉得生活再也无法恢复原样 , 悲伤铺天盖地袭来 。 随着对这类医学知识的了解 , 我们接受并固化了一种观念:要尽快从悲伤中恢复正常 , 越快越好 。
拥抱悲伤|朋友正经历丧亲之痛,你的安慰真的有用吗?
本文图片
悲伤的阶段以及为何治疗师会失败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 , 我经常因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抱歉 。 我经常能从来访者那里听到很多可怕的经历 , 他们向治疗师寻求帮助 , 得到的却是愤怒和羞辱 。 容易漠视、评判、乱开药方的往往是专业人士 。
无论接受了多少心理治疗的培训 , 或者多么强烈地渴望为来访者提供帮助 , 治疗师都常常是诊疗室里技能最差的人 。 很多时候 , 是悲伤的来访者在“教”他们的治疗师什么是悲伤的真实状况 。
【拥抱悲伤|朋友正经历丧亲之痛,你的安慰真的有用吗?】心理治疗师培训大多学的是悲痛五阶段理论 , 这是库伯勒–罗斯博士在倾听和观察临终者时提出的理论模型 , 原本是用来分析临终情绪的方法 , 后来演变成一种处理悲痛的策略 。 根据该理论 , 悲痛者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 , 愤怒 , 讨价还价 , 消沉 , 接受 。 这就是“悲痛”作用于我们身上的完整流程 。
广泛流传的悲伤五阶段理论暗示我们应对悲痛的方式有对错之分 , 每个人都会按照这个顺序有准备地走过每一个阶段 。 我们必须完整地经历这些阶段 , 否则就永远无法痊愈 。
我们的目标是摆脱悲伤 , 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按照顺序尽快走完这五个阶段 , 否则一定会在与悲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
库伯勒–罗斯博士在晚年表示 , 她后悔用这样的方式创造了这个理论模型 , 导致大众误认为悲痛体验是千篇一律的、有迹可循的 。 她提出悲伤的五阶段理论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在何时会感受到何种情绪 , 也不是为了判断你是否“正确地”经历悲伤 。 无论是对于临终者还是他们的家属 , 悲伤五阶段理论的目的是确认并合理化丧恸、死亡和悲痛 。 它的本意是安抚情绪 , 而非制造牢笼 。
经历过死亡事件的人都要度过一段痛苦、迷茫的时期 。 我理解悲痛者和其亲友的心理 ,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 , 都希望得到一张路线图 , 图上清晰地标出每一个阶段和站点 , 从而保证在旅程的最后给悲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然而 , 你无法强行规划痛苦 。 你无法让痛苦井井有条或符合预期 。 悲痛和爱一样是私人化的 , 每个生命、每条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 , 没有章法 , 无迹可寻 。 无论“专家”怎样说 , 悲伤都不存在阶段 。
无论大众的观念如何 , 悲伤都无法被分阶段处理 。
能否顺利度过悲伤时期完全取决于个体经历 。 这意味着你要倾听自己的心声 , 要像承认爱一样承认悲伤 , 要抛弃所有人为设定的阶段、要求和限制 , 给悲伤、痛苦留出空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