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不必要的孤独


村上春树|不必要的孤独
本文图片
1
以前我有所住了近20年的旧房子 , 位于一个比房龄还要大的老小区 。 那间房子有个大阳台 , 被我的超大电动卷帘银幕遮挡了起来 , 很多个夜晚 , 我会把大银幕垂下来 , 用智能投影来播自己或孩子喜欢看的电影 。 如今离开那所房子两年多了 , 我特别怀念那块儿银幕 。
新居住的地方 , 是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 , 每每在工作日的时候 , 人们开车、打车、拼车都涌进城去了 , 我住的又是小城镇的郊区 , 所以周边环境显得很是空旷 。 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 , 会换上运动鞋去河边的堤岸跑步 , 出门的时候会把一台小小的但音质却很好的蓝牙音箱放在口袋或帽子里 , 听着音乐跑步 。
除了电影、音乐 , 还有书 。 我的存书并不多 , 有些是少年时喜欢的 , 跟随我搬了多次家 , 不舍得丢弃 , 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有些是阅读过程中非常偏爱的;但更多是在网络书店打折时购买的心仪已久的书 。 这些书存在书房的书橱里 , 客厅的书架上 , 床边的床头柜上 。 虽然偶尔也为自己买得多看得不多而愧疚 , 但目光所及之处就有书 , 还是给我一种富足感 。
有时候我觉得可以在更偏僻、更遥远的地方居住 , 旁边根本不需要太多 , 有一家能买到酒的小超市就好 。 时代发展到今天 , 互联网上有数不尽的电影、音乐 , 随便存一些书 , 就够读上数年 , 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满足太容易实现了 。 作为一个个体 , 如果不需要通过社交来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 , 是很容易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环境的 。 成百上千年来 , 人们都在竭力寻找适合隐居的环境 , 殊不知 , 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角落的当下 , 才是更适合隐居的时代 。
2
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 , 曾很多次表达过类似的愿望:他本人并不愿意去与现实社会产生过多的交集 , 对他来说 , 接受采访 , 在公众场合演讲 , 参加图书的宣传活动 , 都是一种压力 , 他更愿意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 过简单的生活 , 写作与图书 , 是他唯一乐意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 。 村上春树会孤独吗?不会的 。 他喜欢汽车、音乐、写作与酒 , 这几样事物 , 就足以构建起令他感到快乐的个人世界 。
进入中年之后 , 我极少产生过孤独感 。 相反 , 随着逐渐卸掉一些无形但却现实存在的压力 , 我拥有了一个丰沛的世界 。 在这个世界里 , 与一个陌生作家的著作相遇 , 听到一些心仪的音乐 , 在大自然里重新认识一草一木 , 去写一点符合自己心意的文字 , 都会带来喜悦与平静 。
我想 , 有许多古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 他们拥有一种朴素的生活观念 , 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变化之下 , 都会把取悦自己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 。 现代人失去快乐的能力 ,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外界的因素 , 而是被某种标准绑架了 。
3
2007年上映的西恩·潘导演的一部电影《荒野生存》 , 区别于其他同主题故事的地方在于 , 那个叫克里斯托弗的青年人选择逃离家庭与社会 , 并非只是因为家庭与社会给他带来了无可排解的压力 , 而是他渴望在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中 , 去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 克里斯托弗健康、正直、充满善意 , 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人都喜欢他 , 依赖他 , 甚至爱上他 , 那是因为 , 本来应该扮演一个“受害者”角色的他 , 却以最原始的真实状态 , 让别人看到了 , 所谓的财富与名声、完美与光环 , 都不过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茧 。
活着是一场非常好玩的游戏 。 无论怎样 , 绝大多数的人们 , 都可以用轻松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这个游戏 。 尤其是在这个文明与科技、文化与生活方式 , 都给每个人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与出路的情况下 , 学会分辨信息 , 懂得作出取舍 , 都能够很大程度地决定自己的生命质量 , 所谓人类“亘古的孤独” , 那也许不过是哲学家的一种“恐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