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所有家庭关系,都有因果

《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所有家庭关系,都有因果
文章图片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
“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 ,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 。
可以说 , 孩子长成什么样 , 全在父母怎么养 。
就像最近热播剧《消失的孩子》 , 更是再次印证了一点:
孩子人生的悲剧 , 大都源自生养他的父母 。
这部剧披着“悬疑”的外衣 , 但故事内核 , 仍是在揭露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 。
《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所有家庭关系,都有因果
文章图片
自8月29日开播后 , 《消失的孩子》便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
有人意识到把孩子攥得太近 , 只会逼孩子疏远;有人看清了“溺爱”的危险 , 明白关心太多 , 也是一种伤害;更有人开始反思 , 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
其实 , 养育也是一场因果 , 父母是因 , 孩子是果 。
家庭最大的不幸 ,
是拼尽全力 , 却养出一个问题孩子
故事 , 从一个叫杨莫的9岁男孩凭空消失讲起 。
一个稀松平常的早晨 , 青岚园小区401的一家三口 , 开启了他们“兵荒马乱”的一天 。
儿子杨莫 , 在妈妈陶芳密如鼓点的催促下 , 洗脸、刷牙、吃早饭;而爸爸杨远 , 则提前下楼开车 , 准备送儿子上学 。
可就在儿子出门后 ,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 他竟在单元楼内人间蒸发 。
杨远夫妻慌忙报警 , 随着调查的展开 , 隐藏在这个普通家庭里的“秘密” , 才渐渐浮出水面 。
《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所有家庭关系,都有因果
文章图片
原来 , 陶芳是个典型的“鸡娃”妈妈 , 急躁、强势、干练 。
她花大价钱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 , 让杨莫像小陀螺一样 , 辗转于学校和兴趣班 。
与学习无关的爱好都禁止 , 影响成绩的一切都扼杀 , 目标只有一个:让儿子跑赢所有人 。
相比之下 , 爸爸杨远则活得憋屈、窝囊 , 无助 。
在家里 , 妻子嫌他赚钱少 , 没本事;在外面 , 单位嫌他太顾家 , 不上进 。
《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所有家庭关系,都有因果
文章图片
那儿子杨莫呢?
他并没有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 反而是性格叛逆 , 调皮顽劣 , 还被查出了“多动症” 。
在“学习是唯一要事”的理念下 , 全家没有娱乐活动 , 哪怕杨远想带孩子回趟爷爷奶奶家 , 都不被允许 。
别看杨莫只有9岁 , 但这密不透风的管教 , 也足以令他崩溃 。
事实上 , 他不是凭空消失 。
这场闹剧 , 只是他为自己策划的一场逃离 , 逃离学习 , 逃离爸妈 , 逃离令人绝望的生活 。
现实中 , 像陶芳、杨远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
他们总是说“我这是为你好” , 却丝毫不在意孩子的感受 。
尤其是焦虑的妈妈 , 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沉重的负担 。
有句玩笑话说“妈妈开心 , 全家开心” , 实际上 , 是妈妈的情绪 , 爸爸的态度 , 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温度 。
太拼命的妈妈 , 养不出轻松快乐的孩子;委曲求全的爸爸 , 也无法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 。
你以为孩子天真烂漫 , 心思简单 , 但你的紧张、无助、愤怒会不自觉地传递到孩子身上 。
教育学家乔·凯布雷指出:
“孩子需要的是母亲的温柔包容与父亲的规则界限 , 两种爱珠联璧合 , 才是完整的爱 。 ”
孩子不是父母的另一版人生 , 更不应成为爸妈手中的提线木偶 。
孩子只是小 , 但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行为意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