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把我的父母送去养老院”( 三 )


可惜的是 , 失去意识的人也并非感受不到痛苦 。 插管的病人意识稍微清醒些 , 都因为会厌反应生理性想要呕吐 。 只不过 , 这个痛苦落不到他人身上 。 所以作为病人亲属 , 只要轻松地说“不放弃治疗” , 再承受因此带来的经济压力就好了 。 就算坚持不下去了 , 只要前期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 舆论也不会谴责他们 。 临终的救治其实只是为了亲属的面子 , 而不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的 。 如果病人在这之前立下过书面文件 , 会减轻医院、子女甚至自己的负担和痛苦 。 我不认为这是“意识清醒的我”给“失去意识的我”判了死刑 , 一旦失去自我意识 , “我”就已经死亡了 , 只是我的身体器官还在运作 。 那具行尸走肉还能称之为是“我”吗?我无法说服自己我还活着 。
“我不会把我的父母送去养老院”
文章图片
人生在世 , 握住的什么都可能失去 , 只有我的身体和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 人活着不仅仅是要活着 , 还要有尊严地活 。 人的尊严或者说基本人权 ,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自决权 , 决定自己的死亡应当也是自决权的一部分 。
就好比在医生给出的“透析”或“不透析”这两个选项之外 , 还可以选择没有痛苦的“腹膜透析” , 安乐死也是一样的 , 在“完全支持”和“完全反对”之间 , 还有“有限允许”的选项 。 如果荷兰的标准太过宽泛 , 可以通过立法对其进行调整 , 比如法律可以严格限制安乐死的适用范围 , 仅用于脑死亡、绝症这样极端的情形 , 从而制止安乐死的滥用 。
每个人都会迎来死亡 , 死亡可以说是大事 , 也可以说是小事 。 我并未觉得我无法再给社会带来价值之后就应该去死 , 只是不想变得狼狈 , 也不想承受病痛 。 以这样相对体面的方式离开世界 , 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完全是我自己粗糙的想法 , 且在这里记下 , 与大家讨论 。
Anna
2022/8/18
“离婚后 , 我是真幸福 , 还是假装坚强?”
几年前 , 结束了婚姻生活 , 真得觉得无比的轻松 , 幸福 。 但周围的人都用爱怜的眼神看我 , 对一个离异的 , 单身的女性的爱怜 。 在这种眼神中 , 我一度怀疑自己不正常 , 怀疑自己到底是真的幸福 , 还是假装坚强 , 后来经过反复确认 , 我认为我是真的幸福 。 但这只是一种感觉 , 没有理论 , 没有数据支持 。
感谢上野千鹤子老师的这本书 , 让我真的从理论上确认我的感觉 。 让我现在生活的更加踏实自信 。
如果有一天 , 我真的不能自理 , 该怎么办?虽然我有孩子 , 但到最后阶段依靠孩子几乎不可能 。 所以现在我希望的是 , 可以享受到更加完善的护理保险制度 , 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实现 。
河北读者
注:内容有删改 。 信件仅代表读者个人观点 , 信件标题为编者所加 。
“我不会把我的父母送去养老院”
文章图片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日]上野千鹤子著
廖荣发译
2022年5月出版
上野千鹤子全新重磅力作
直面老龄化社会难题 , 击退“孤独死”恐慌
日文版上市一年 , 加印14次 , 发行24万册
毛丹青淡豹力荐
译林出版社微信矩阵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