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那个在太平间午睡的男人,写了最残忍的文字。( 三 )


相比户外的炎热,太平间里却极为凉爽 。里面的水泥床也显得干净整洁 。每当酷暑难耐,余华就走进太平间,在那张水泥床上躺下来 。“在那个炎热的中午,我感受的却是无比的清凉 。”
多年后,当他读到海涅的一句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他马上想到了那个夏天的太平间 。
很多时候,死亡对他而言不是恐惧,反倒是一种惬意 。
1978年,余华去参加高考,名落孙山 。
他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医生 。一名牙医 。
那时,余华被安排到宁波的一个口腔医院进修,很多年后他回忆道:
那个时候宁波刚好枪毙了一个二十一二岁的犯人,枪毙完了以后,就把死去的犯人往隔壁小学里一个油漆斑驳的乒乓球桌上一扔,
从上海来、杭州来的各个科的医生就在那瓜分,什么科都有 。
什么挖心的、挖眼睛的,那帮人谈笑风生,挖惯了 。
而这就是他的小说《现实一种》的结尾的那幕 。
04
从《活着》开始,余华的文字少了冰冷的叙述,转而有了温度 。
很多专家学者都分析过,余华作品从冷酷转向温情的原因 。
有的说,和余华结婚有关,有的说和余华生子有关 。
面对这样的分析,余华有点哭笑不得 。
后来余华自己说,这事儿的主要是和他晚上睡不好觉有关 。
白天写杀人,晚上做梦被追杀,他都快要抑郁了 。
恰逢此时,他听到了一首古老的美国民歌,歌中的老黑奴,一生坎坷,所有亲人都先他而去 。
余华觉得自己一直在写死亡,怎么就不能写写活着 。
谁成想活着比死更难 。
《活着》里这个悲惨的老头福贵,一生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在时代的浪潮中他努力生存,可是命运总会向他开玩笑,到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命 。
《活着》后来被张艺谋拍成电影
在写到富贵儿子有庆,被抽血抽干而死时,
一向冷酷锋利的余华,伏在桌子上嚎啕大哭,他曾一度停笔两个月,几经纠结,他一改往日犀利笔法,为人间至痛,郑重的写下了十二个字 。
月光洒在路上,像似洒满了盐 。
余华的书,为何残酷却又受欢迎 。有人总结了其中的诀窍,余华的书里没有坏人,只有厄运 。虽然残酷,但是很苦很善良 。
苦,让人有强大的共鸣,
而善良,又让人看到无尽的希望 。
在第13届作家榜揭晓时,刘慈欣凭借大火的《三体》1800万版税斩获第一 。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名竟然是余华,版税高达1550万,余华凭借已经出版26年的《活着》躺赚,仅2018年就售出了200万册 。
余华曾风趣地说,他靠《活着》活着 。
一个先锋作家,生生因为《活着》的高销量,变成了通俗作家 。
前段时间,余华为某知名教育机构站台,指导“如何写好中高考作文” 。
有人说,作家恰饭,走下神坛,有人说中国文学已死 。
史铁生 那个在太平间午睡的男人,写了最残忍的文字。
文章图片
再加上余华“段子手”的气息太过接地气 。
人们觉得,这样的作家和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大相径庭 。
但,是不是文学原本就不应该在神坛,生活才是它生根发芽的土壤 。
而作家,也是人,要生活,要说段子,也要吃饭 。
余华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是顶着乱蓬蓬的头发,说话没有文学家的咬文嚼字,从来不高高在上,也不端着 。
当采访人员让他给想投身于写作领域当作家的年轻人一点建议时,余华笑嘻嘻地说,
没那么多年轻人想当作家,没什么建议,快乐活着就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