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发现抑郁症发病机制新进展,是社会应激惹的祸( 二 )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 , 慢性应激其实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 尤其是个体从小到大受到的、来自于父母不当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 。
我们最近实施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一位患者 , 她自诉非常不愿意跟父亲相处 , 性格敏感多疑 , 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 。
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找到了心理根源 , 其中就有很多其父亲对她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
在家庭生活中 , 其父亲长期用半揶揄、半开玩笑的语气评论她的言行举止 。 在她看来 , 这是令其十分难受的“冷嘲热讽”和否定 , 导致她总忍不住担心自己会招来别人不满 。
我们把这个发现告诉其父亲 , 他大为震惊!他说自己说那些话时并没有恶意 , 有时是开玩笑 , 有时是想用这种“激将法”鞭策孩子 , 他跟朋友、同事也经常是这样说话的 , 甚至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下属更积极地工作 。 他从没觉得这有问题 , 更没想到会对孩子造成那么大伤害!
我相信在很多人眼里 , 这位患者父亲的说话方式并无不妥 , 反而可能觉得“这孩子怎么那么脆弱?这孩子脸皮怎么那么薄?大人不就开个玩笑吗?”
但对于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来说 , 这些往往就是慢性应激 , 会对其性格和心理健康一点点地造成负面影响 , 如果再结合其它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 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就非常高 。
希望父母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 站在孩子的角度 , 用正确、积极、理性的态度和方法与其交流和相处 , 避免无意中埋下孩子罹患抑郁症的病根!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