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圆桌派》:我们会关心网友的关心,但不会迎合( 二 )


甚至连现场的空调风 , 窦文涛都反复斟酌:空调要不要直接吹到嘉宾的身上?吹了会不会比较冷?香炉里面的烟 , 它会不会被风吹得有点摇摆?如果风不吹到嘉宾身上 , 会不会觉得热?桌上的果盘里要摆些什么?
令狐列说 , 如果制作组开会 , 起码五个小时起步 , 窦文涛会参与到每一个细节的反复讨论中 。 有些时候 , 观众可能看起来只是一个拍摄的固定镜头 , 但在背后 , 大家已经在动与不动之间尝试了很多次 。
窦文涛始终和制作组强调 , 首先不要认为自己是制作人、编导 , 要先把自己当作观众——怎么看这个嘉宾?怎么看这个选题?怎么看选题里面的逻辑 , 这些流程 , 这些问题的走向 , 这些场景 , 这些画面?
“桌上摆的是小西红柿 , 还是小花生 , 点一小炷香 , 这些所有的细节 , 都是为了让聊天的嘉宾感到舒服 。 ”令狐列感慨 , 窦文涛是绝对的细节控 , 而他总被窦文涛叫“差不多先生” 。
在其中一期《圆桌派》中 , 窦文涛曾表示 , 自己之所以能做成节目 , 实际上仰仗于很多人的保护 , 比如有些问题制片人会帮助处理和周旋 。 令狐列说 , 这是窦文涛太自谦 , 论对节目的付出 , 无人能及窦文涛本人 。 他算过 , 窦文涛为每期节目付出的时间和成片时间比远超100:1 , 外界看他是个主持人 , 其实他最长的工时花在剪片子上面 。 有时候凌晨两三点 , 窦文涛还在工作群里面发意见过来 , 早上7点多 , 他又在群里回复消息了 , 经常是这种状态 。
虽然这两年访谈聊天类的节目也出了不少 , 但《圆桌派》一直没什么变化 , 优酷文化频道制片人郑雁飞表示 , “不想让《圆桌派》做什么颠覆式的创新 , 比如说 , 至今也没把《圆桌派》搬到户外去做 。 就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馆子 , 老食客还会来 , 新的客人也还能尝到地道的老滋味 。 ”
而令狐列觉得 , 如果非要说做对了什么 , 就是“理想化” 。
“节目好不好 , 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 , 只能说 , 我们的节目做得比较理想化 。 首先 , 有窦文涛这样的主持人很重要 , 所有嘉宾坐到这张桌子边以后 , 他都能够让大家觉得相对放松舒服 , 这个能力还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再加上他对内容的死磕 , 他是一个极度认真和专业的人 。 第二 , 我认为节目组需要真诚 。 这么多年以来 , 我们从没有站在网友的上面看问题 , 我们从来都是跟网友并排着看 , 这事儿应该怎么想 , 抱着最真诚的服务态度来做这个事 。 ”
圆桌派|《圆桌派》:我们会关心网友的关心,但不会迎合
本文图片

《圆桌派》主持人窦文涛
【对话】
“学会了约束 , 就找到了自在”
澎湃新闻
:如何进行每一期话题的设置和挑选?会关注一些年轻人的热点问题 , 还是先把自己想聊的东西拿出来?
令狐列
:这是个大问题 。 以做《锵锵三人行》为例 , 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短的节目 , 在27分钟以内 , 可以就一个事件聊开 , 然后“跑题跑不停” , 时间上还是好掌控的 。 但是《圆桌派》现在开始进入到一个话题 , 而不是一个事件了 。
《圆桌派》开始做的时候 , 我们想从习惯的思路开始延展 , 做最熟悉的这个事 , 比如说第一集讲的就是师徒 , 讲当时的一些争论 , 然后从这个新闻话题延展开来 , 说一个社会现象 。
早些年从《锵锵三人行》过渡时 , 感觉大家更愿意听一些熟人之间的聊天 , 尤其是老哥几个的畅谈 , 有人情世故 , 有社会万象 , 世间百态 。 但这两年 , 我们觉得 , 现在的观众是不是也想获得一些新知 , 比如说生命学、地理学、天文学 。 当然 , 转变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 不是咔嚓一下就从原来的老友聊天变成了传授知识 , 我们也在尝试 , 也不知道哪个方向是绝对的正确 , 或者绝对的不正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