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的杭州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彻底的失去之后人该如何生活
【湖边的杭州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彻底的失去之后人该如何生活】美国海边的李先生在一次喝酒聚会之后 , 觉得屋子里冷 , 就生了火 , 出去又买啤酒的功夫 , 房屋失火 , 三个孩子葬身火海 , 妻子对他责备不已 , 最终也与他分开 。 李先生在警局夺枪自尽未遂 , 而后远走他乡 , 找了一份修理水管的工作 , 住在地下室 , 用一种近乎自罚的方式 , 孤独的开始了余下的生活 。
文章图片
中国西湖边的林先生原本也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 , 可惜用人不察 , 家中保姆由于种种原因 , 人为纵火 , 导致女主人及三个孩子不幸殒命 。 林先生一边背负着丧妻失子的痛苦 , 一边与相关商业部门斗争 , 最终争取到了赔偿 , 也在在公众面前保证 , 带着那份痛苦 , 继续生活下去 , 创办了一个品牌 , 最近再婚生子 。
文章图片
李先生只是个虚构的人物 , 来自于《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 , 虽说是虚构 , 但由于真实的表演 , 以及片中无时无刻不弥漫的那种深陷绝望的气息 , 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的肯定 。
林先生的确是现实中的人物 , 他就是生活在西湖边的杭州 , 过着原本普通的生活 , 因为纵火案的悲剧 , 陷入了人生的困境 , 也收获了大众的关心 , 可在最近 , 因为再婚生子 , 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 有人说他背信弃义 , 人设崩塌 , 也有人认为他做的无可厚非 , 毕竟人总要往前走 , 不能永远背负着痛苦活下去 。
文章图片
谁对谁错 , 这是个幼稚的问题 。 李先生用自己的余生 , 设置了一个惩罚的刑场 , 每一天都是将自己孤独的心灵 , 犹如普罗米修斯般 , 放在刑场上被现实的秃鹫啄食 。 林先生的悲痛仿佛是阶段性的 , 人生在此基础上也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
从旁观者的视角看 , 可能更多的会欣赏李先生的那种执着 , 而轻蔑林先生的健忘 , 但同时也会同情李先生的无法逃脱 , 而欣赏林先生的洒脱 。 这里面更多的不是道德上的对与错 , 而是人所能有的选择 。 就如李先生的妻子 , 也选择了离开李先生重新开始 , 后来也再次孕育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
文章图片
当然 , 林先生是否能走出来 , 走得多快的确是个人选择 , 但他一边消费大众对这种苦难的同情 , 一边偷偷的构筑自己的新生活 , 就显得有些不道义了 。 人都有重新开始的权利 , 也可以用此前生活废墟的材料构筑新的城堡 , 但拿了别人给予的不该拥有的东西来构建 , 的确不应该 。
不过 , 从另一端来看 , 有些公众也的确同情心过于泛滥 , 或者没用到正经的地方 , 花大量的时间去关心一个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鳏夫的状况 , 本身就是无聊的事情 , 即便最终感觉到“被骗”、“被打脸” , 也无可厚非 。 爱心的方向错了 , 自然得不到什么好结果 。
文章图片
跳出这两位先生的行为 , 看看人生 , 简单来说不过两件事——拿起和放下 。 这两件事中 , 拿起容易 , 放下最难 。 人们都希望有所得 , 而不希望有所失 。 特别是当意外来临的时候 , 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抗衡那种巨大的失去 , 只能在内心中反复的疗愈 , 让自己可以去理解乃至去接受那种失去 。
就像祥林嫂 , 一遍遍重复的孩子的故事 , 至亲的离去 , 就仿佛在人心中炸开一个大坑 , 这种痛苦的后果 , 是无法破镜重圆的 , 碎了就是碎了 。 有的人慢慢的把坑填补上 , 有的人在上面架了桥 , 有的人甘愿沉沦在深渊里 , 永远也不再出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