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传播网|关于三伏贴的前世今生【中国医学传播网】( 二 )


那什么是金气伏藏呢?
夏天在中医来讲是属火 , 而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都是在庚日那天 , 所以叫“三伏皆庚” , 庚日即是属金的日子 , 夏季属火 , 五行生克当中 , 火是克金的 , 因此金会伏藏起来 , 所以叫三伏天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中国医学传播网|关于三伏贴的前世今生【中国医学传播网】】所以 , 三伏天的“伏” , 伏的是金气 , 这也是为什么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是最显著的原因所在 , 那不懂中医的又要问了 , 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 肺在五行中同样也是属金 , 很多肺系疾病 , 特别是冬天加重的哮喘病 , 慢性支气管炎 , 小儿容易感冒 , 都跟肺有关系 , 都跟金有关系 , 都跟庚日有关系 , 都跟三伏天有关系!
那什么是庚日呢?
这又涉及到中国几千年来的干支纪日法的知识 , 简单讲就是: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录日子 , 然后循环使用 。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 。 “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 , 每10天重复一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怎么确定入伏时间?
关于三伏天 , 每年入伏的时间都不相同:
初伏是在农历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
中伏是在初伏后的第十天 , 也就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
末伏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 因此整个三伏天的跨度至少三十天 , 有的年份则有四十天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三伏贴的中医治疗溯源
唐朝孙思邈提出了天灸的概念 , 所谓天灸就是通过一些刺激皮肤的中药贴在穴位上 , 这种贴穴位的方法则追溯到更早的晋朝 , 但真正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三伏贴治法的记录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 历史脉络如下:
晋朝时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疗、痈、肿毒 , 以斑酪一枚 , 无足、翅 , 捻破 , 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 , 以之封上 , 俟发赤起即揭去 。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治病未溃者 , 宜天灸 , 以毛蓖鲜者捣泥 , 缚病 , 帛束之 。 俟发泡弃之 。 ”率先提出“天灸”一词 。
宋朝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三治疟中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 , 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 , 系之以故帛 , 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 。 \"
清朝张璐《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喘中有“夏月三伏中 。 用白芥子涂法 。 往往获效 。 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 。 延胡索一两 。 甘遂、细辛各半两 。 共为细末 。 入麝香半钱 。 匀 。 姜汁调涂肺俞膏育百劳等穴 。 涂后麻疼痛 。 切勿便去 。 候三香足 。 方可去之 。 十日后涂一次 。 如此三次 。 病根去矣 。 ”
同在清代 , 成书早于《张氏医通》的《急救广生集》中也有过在“三伏极热时 , 汗要多出 , 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 , 由汗而出 , 可保一年无病”这种借盛夏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防病养生方法 , 还有在“暑伏”时节 , 捣大蒜为泥外敷治疗冻疮和提高耐冻能力这样“冬病夏治”的记载 。
“三伏贴”既同为“冬病夏治” , 借天之阳气以补阳 , 自然是贴敷日越炎热 , 阳气越足 , 人体膝理越疏松 , 疗效越好 , 故张璐发现在“夏天三伏中 , 用白芥子涂法 , 往往获效”便不难理解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供参考)
三伏贴可以治什么病?
现在我们临床中用的三伏贴配方就是在清代张璐的方子上加减 , 他的方子是专门针对治疗哮喘病 , 现在流行贴三伏贴 , 虽然已经把治疗病种不断扩大 , 但其实效果最好的还是肺系疾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