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进入一大群人的社交场合|一见熟人就假装看手机,线上话痨线下无言……年轻人为啥有“社交恐惧”( 二 )


朋友说 , 很多社恐外在虽是“扑克脸” , 但内在全是“影帝影后” , 内心戏十足 , 是自己内心的“戏精” 。
再说个同样“社恐”朋友的事 。 她小时候所在城市的公交车并不是每一站都停 , 如果你要下车 , 必须在快到站时向司机喊出“这里有人要下车” , 司机才会停站 。 而我的朋友因为无法在其他乘客面前隔着车厢向司机喊话 , 只能悲剧地一路坐到终点站……
@谭一谭
线上是话痨 , 线下是社恐
我们“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 。 不知是从小就习惯了互联网交流 , 还是性格造就的 , 我非常喜欢线上交流 , 总能侃侃而谈 。 不管是和朋友 , 还是陌生网友 , 还能展露自己的小风趣 。 可是一到线下 , 我就变成“死猪一头” , 不仅不再风趣 , 讲话也变得结结巴巴 。
我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工作 , 目前工作也是“能线上联系 , 绝不线下” , 这个线下还包括“打电话” 。 谈工作我基本都是微信打字比较多 , 这样人也自在 。 但是有许多人就爱打电话联系 , 接电话时我的智商直线下降 。 所以工作过程中 , 却怕被人直接cue电话 , 特别是讲重要的事时 , 我百分百卡壳 。 对于“社恐”来说 , 这太难了 。
哎 , 谁让我们线上是话痨 , 线下是社恐呢 。
当你进入一大群人的社交场合|一见熟人就假装看手机,线上话痨线下无言……年轻人为啥有“社交恐惧”
文章图片
一个结尾
不可否认 , 是否能享受社交 , 和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重要关联 。 相对外向的朋友 , 会比内向的人更习惯社交场面 。
慢慢认为 , 性格特质不是产生社恐的主因 。 对社交比较焦虑的年轻人 , 主要是受自己的惯性模式困扰 , 对自我容易否定、以及不自信而造成的 。 担心社交中表现不佳 , 在意别人的眼光 , 这些都是产生社恐的原因 。 网络上更自如 , 是因为紧张的情绪、不自然的肢体动作、语言的卡壳等都可以潜伏起来 , 不被人发现 。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过 , 人生一切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 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上 , 我们总要与他人打交道 。 打破社恐的怪圈 , 躲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走出社恐的第一步 , 最终仍然是要回归到现实社交的 。
社恐们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 可是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做个不完美的人 , 挺好 。
再说 , 每个人进入社会后 , 都会主动或被动进入多个“社交圈” 。 比如参加工作、进入婚姻、生儿育女等 , 又要和更多的人有连接、打交道 , 这些经历都是让你卸下社恐标签的成长过程 。
小时候 , 有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等到长大了 , 熬成了中年人 , 社恐?不存在的 。
如果将社恐当成一个标签 , 有真社恐 , 那么也有伪社恐 。 也有许多年轻人嘴上说自己是社恐 , 其实没那么抗拒社交 , 只是成长环境下造就了与父辈不一样的“社交性格” 。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 , 与热情洋溢的50后、60后父辈相比 , 80后、90后们更加淡定了 。 父辈们热爱群居 , 喜欢热闹 , 喜怒形于色;可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们却没那么热衷大团体活动 , 甚至表情也是一如既往的稳定 。 父辈们轻而易举就能发表一场演说 , 青年们却更爱在线上打“哈哈哈哈哈”“马克”“yyds”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性格” 。 父辈们都是大厂年代、大院时代走过来的人 , 上班在一起 , 下班成邻居 , 抬头不见低头见 , 在哪都是光荣集体中的一员 , 他们是浸泡在社交环境下的一代人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 90后、00后们不再和父母一样 , 有天然的群居环境 , 而是在各自的小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的 。 他们的性格更爱独处 , 或拥有小范围的朋友圈 , 有自己的爱好 。 合群不再是他们对自己社交的评价标准 , 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