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新青年|“4个月花20万,一年烧掉一套房”:上瘾性行为,正在掏空年轻人( 二 )


@molly我在玩盲盒的时候 , 加了一个娃娃群 , 后面竟然认识到了我现在的老公 。 玩盲盒虽然玩的也是心跳 , 但这背后的相遇也很刺激 。
@焖锅平时买一双运动鞋都要想老半天 , 看到喜欢的盲盒三秒就下单 。
喜欢 , 是一切消费的原动力 。 千金难买心头好 , 为了喜欢的东西花钱绝对是“正道” 。 那种愉悦感 , 是很多事情都没法比的 。 @方块A我每周五下班之后都会买个盲盒 。 有时候手气好的时候 , 还会抽到“隐藏款” , 这就好比中奖一样 , 别人都觉得你运气好 , 有实力 。 你说高不高兴?@Sylvia玩盲盒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 , 现在年轻人里流行用“以娃聚友”的方式认识志同道合的玩家 , 建立独有的盲盒社交圈 , 这也算是玩盲盒背后所带来的价值吧 。 总的来说 , 盲盒给年轻人带来的更多是“情感价值” , 玩具本身的使用性他们并不是很看重 。

不过 , 很多人玩盲盒普遍都是基于这两种心理:猎奇心理、赌博心理 。 大部分人抽盲盒 , 纯粹是为了好奇 。 为了它所独特的不确定性 , 以及不确定性带来的小惊喜 。 因为没有抽到隐藏款、稀有款 , 就不信邪地想继续尝试 。 而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手气好 , 就需要不断地氪金 , 感觉像是一个赌徒一样 , 明明知道会上瘾可还是忍不住去冒险 。 这就像极了抽奖、夹娃娃 。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 , 意即付出越多越难以自拔 。 当你已经投入不少钱 , 但是依旧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的时候 , 就会不死心地继续尝试 , 这块都有“沉没成本”的存在 。 并且这类游戏都具有赌运气的成分 , 未知的快感、以小博大的快感 。

我老家一初中同学 , 就是玩盲盒上瘾的真人真事 。
他起初在一家私企当高管 , 年薪30万 , 在外面逛街时看到觉得新奇就买了 。 小小的盒子 , 未知的魔力 , 很快就吸引了他 。 一开始只是每周买几个 , 到了后来 , 他发现重复的娃娃越来越多了 , 隐藏款迟迟不出现 。 很快工资也不够他用来挥霍 , 房子也不够摆这些盲盒玩具了 , 他甚至还想租一个房子来放置这些东西 。
不少人都说他入魔上瘾了 , 妻子也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 与他发生争吵 。 他也曾经后悔过 , 想过不再玩了 。
但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 他总会情不自禁的说“再开一个” 。 这类玩家永远都在期待下一次 , 像极了一个无法收手的“赌徒” 。 “赌徒”的不幸 , 都是从行为上瘾开始 。 当然 , 也有的人及时从这些快感当中醒悟过来 , 看到了盲盒背后的缺点 。 但这些依然无法阻止年轻人的“进坑” 。 写在最后《阿甘正传》里有句至理名言:“人生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 ”如今在盲盒的世界中 , 人们正在演绎着“人生就像抽盲盒 ,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什么?”你选择了一个盒子 , 在你没打开之前 , 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 。 未知的才是精彩的 , 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 , 使得整个过程有种神秘感 。 这种猎奇心态 , 让你兴奋 , 让你期待 。 我想这份不确定性所带给人的新奇 , 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盒子里的东西 , 这就是“盲盒”的魅力所在 。 但不要忘了 , 这份新奇也会“害死猫” , 它同时也拥有一种魔力 , 让你毫无约束地放纵自己 , 沉迷于拆盲盒带来的短暂愉悦 , 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把钱包掏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