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师均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 )


家长、教师均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文章图片
从结果看出,成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亲社会性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成人的说教对幼儿来说是空洞、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同伴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却对幼儿的亲社会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幼儿的行为学习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而这种模仿更多的是从幼儿的同伴身上学到的 。 这也提醒成人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环境,也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同伴交友环境 。 同伴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著作用,而且同伴确是家长、教师作用于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的重要中介因素,这也符合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有关群体社会化理论可归纳为几点首先 。
家长、教师均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文章图片
家长、教师均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社会接纳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 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 。 家庭外儿童社会化的途径是同伴群体,在家庭外,儿童认同的群体是同伴群体,认同的具体维度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社会相关特征 。 其次,哈里斯分析了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的形成 。 动物天生是群居的,人也不例外,人总是要把自己归于一定的群体 。 群体存在五种基本行为现象群体中的友好行为,即群体中的成员喜欢自己所在的群体胜过别的群体,会自发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群体的行为群体外的敌对行为,即人们对不同于自己所在群体的别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互相伤害的敌对行为群体间的对比行为 。
家长、教师均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