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男孤定为他乡客,女寡应做异乡妇”,啥意思????( 三 )
也就是因为如此 , 旧时 , 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妻子 , 哪怕青春丧偶 , 得有始有终 , 守节到底 , 而普通人家的妻子 , 包括一些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小老婆 , 丧偶变寡妇后 , 是可以改嫁的 。
《红楼梦》一书中 , 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子贾珠之妻李纨就是这样一位寡妇 。 李纨生子贾兰 , 青春丧偶后 , 守寡到底 , 不再另嫁 。 虽然居于膏粱锦绣之家 , 却像槁木已死 , 强颜欢笑 , 侍亲养子 。
在鲁迅的《祝福》一文中 , 写了一位叫祥林嫂的寡妇 。 祥林嫂最初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 , 当时丈夫家有祥林嫂、丈夫、婆婆、小叔子共四口人 。 家庭生活主要是靠打柴为生 。 后来 , 丈夫不幸去世而早寡 。 祥林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 也想守寡到底 , 不想嫁人 。 可在农村这种普通家庭 , 随时有被卖掉的可能 。 为逃避被卖掉的命运 , 祥林嫂来到鲁镇 , 进入了镇里大户人家 , 在鲁四老爷的家里做女工 。 然而 , 祥林嫂的婆婆为给小叔子筹措娶亲的彩礼 , 强行将祥林嫂卖到了山里 , 嫁给了贺老六 。 祥林嫂虽然强烈反抗过 , 但一点用也没有 , 最后被强行塞进花轿抬到了第二个丈夫家里 。
旧时 , 像贾府、鲁四老爷这种人家 , 都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 他们大多遵守封建礼制 。 而像祥林嫂的婆婆家 , 是农村普通家庭 , 没有这种讲究 , 家人的生活与生存是第一位的 。 他们就用买卖的方式来处置家里的寡妇 , 以换取金钱 , 补贴家用 。 更有甚者 , 一些贫穷之家 , 为了生存 , 就是有夫之妇 , 也可以当成商品一样典当和买卖 。 因此 , 旧时农村有“宁娶寡妇 , 不娶生妻”之说 , “生妻”即为典当的临时妻子(并非现在网络上有人说的被休的女人) 。
也就是说 , 旧时农村普通的寡妇再嫁是当时社会很正常的事 。 那时 , 农村贫穷人家的男子打光棍的人太多了 , 社会有这种需求 。 1930年10月所写的《兴国调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在兴国 , 地主和富农不仅有妻 , 还有若干妾 , 中农的百分之十 , 贫农和手工业者百分之三十 , 游民的百分之九十 , 雇农的百分之九十九 , 连妻子都没有 。 ”
从这一段话中 , 我们不难推想 , 清代、民国时期 , 我国农村的贫农和手工业者、游民、雇农的婚姻状况 , 打光棍的人为数不少 。
由此 , 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女寡应做异乡妇”这句话了 。
一方面是封建社会的贞节观束缚人们的思想 , 比如 , 古代民间立有大量的贞节牌坊 , 用礼教思想来束缚女子 , 形成一种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 , 人们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 , 有“有孝有三 , 无后为大”之说 , 娶寡妇、或者娶“生妻”都是为了传宗接代 , 于是 , 旧时社会底层屡屡突破封建礼教 。
这两种观念看似相互矛盾 , 但是 , 在旧时 , 当“断子绝孙”成为家庭或家族的巨大威胁时 , 已是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存亡 , 那些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贞洁观” , 不得不让路 , 必须服从于“传宗接代” 。 于是就出了“女寡应做异乡妇”的说法 。
这句话中的“应做”的意思 , 用现在的话说 , 就是“最好能够做到”、“最理想的做法” 。
旧时 , 农村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就与封建社会的贞节观和传宗接代观相互矛盾 , 并引起的社会舆论有关 , 同时也与旧时社会对寡妇迷信偏见有关 。
如果寡妇改嫁在本村 , 或者邻近的村子 , 人们对再嫁的寡妇知根知底 , 非常熟悉 , 免不了在背后指指点点 , 甚至会出现一些流言蜚语 , 被周围的人歧视 。 寡妇的遭遇本来就悲惨 , 在旧时的社会环境之中 , 改嫁的心里压力就很大 , 想要“重新做人” , 希望有一个新生活的新起点比较难 , 对原来婆家的人或者亲戚 , 抬头不见低头见 , 见到了有一种难为情感觉 , 即便新丈夫家生活过得不差 , 但是 , 心过得很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老板承诺拿下这个500万的大单就奖励40万,我拿下后老板只给15万
- 把公司当家每天10点下班回家,老板也天天夸,年终奖却比别人少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