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男孤定为他乡客,女寡应做异乡妇”,啥意思????( 二 )
本文图片
在旧时的农村 , 为什么打光棍的男子非得离开家乡 , 或者离开村子 , 到比较远的地方去做上门女婿呢?这里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
一是旧时农村 , 大多是聚族而居 , 也就是同姓的人居住在一个村子 , 或者自然村落 , 有的甚至周边几个村子都为同姓 。 旧时的家族制度禁止同姓通婚 , 要做上门女婿只能到外姓人家去 。
二是做上门女婿的人 , 被自己家族的人瞧不起 , 远离自已家族所在地 , 与家族的人 , 或者地方上的熟人不常相见 , 眼不见 , 心不烦 , 可以免去很多的烦恼 , 减轻精神上的圧力 。
三是一些女方父母喜欢远处的男子 , 到家里来做上门女婿 。 一般来说 , 做上门女婿的男子 , 家里大多比较贫穷 , 离家远可防止女婿顾家 。
再说 , 离男子家太近 , 上门女婿与男方家里来往密切 。 有些上门女婿 , 女方父母在世的时候 , 顺着女方父母 , 自己改为女方的姓氏 , 女子也是女方的姓氏 。 当女方父母不在世了 , 上门女婿就会带着妻儿回到男方家 , 男子的姓和子女的姓改为男方的姓氏 , 也有一些上门女婿的后代 , 自己做主 , 回到父亲家族 , 改回父亲原来的姓氏 。 这样 , 女方的父母空操心一场 , 为别人做嫁衣裳 。
这种事例 , 在旧时农村比较多 , 离男子的家越近就越容易出现这种事 。 如果上门女婿的家离女方家远 , 女婿与家里的联系自然就疏远了 , 想回去就比较困难了 , 想顾家就更困难 。 这种上门女婿就可安心到老 , 其后代也跟着女方姓 , 后代也很少改回男子的姓氏 。
旧时 , 农村娶媳妇 , 夫妻常回娘家走走 。 每次都是大大方方地 , 热热闹地 , 客客气气地回娘家 。 回娘家是正常的事 。 如果嫁出去的女儿不回娘家 , 在人们的眼里就很不正常了 , 人们认为是亲戚间有什么矛盾 , 断了来往 。 上门女婿回家里 , 总觉得有点别扭 , 说不出的尴尬味道 , 总是偷偷回家 , 又是偷地出去 , 回家的次数也比较少 , 时间越长 , 回家的次数也就越少 , 到后来几年都不回一次家 。 嫁出去的女人 , 在农村还 有一个说法:“一代姑 , 二代表 , 三代四代不走了” , 而到外面做上门女婿的男人 , 时间久了 , 大多数人在第一代时就断绝了来往 。
一些男子不想让自己打一辈子光棍 , 但又找不到老婆 , 当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 , 只得退而求其次 , 只能走出家门 , 远去他乡做上门女婿 , 最后没有像农村传统观念那样叶落归根 , 而是叶落他乡 , 成为“他乡客” 。 这就是旧时“男孤定为他乡客”的真实含义 。
本文图片
女寡应做异乡妇
旧时 , 人们因受封建礼制的影响 , 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 , 也就是一辈子只嫁一个男人 , 哪怕丈夫年轻时就亡故了 , 也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 , 以度余生 。 古人把寡妇再嫁看成是一种不守“三纲” , 不讲礼义廉耻和不讲贞节的行为 。
旧时 , 这种封建礼制在当时的社会上层执行得比较好 , 而普通百姓 , 尤其在农村的普通人家 , 或者贫穷之家 , 这“礼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 也很难维持下去 。 管仲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农村普通百姓 , 最主要的就是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 如果家穷得揭不开锅 , 衣不蔽体 , 人都无法生存了 , 还要他们讲究礼节和和感觉到荣辱感 , 那是很难做到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老板承诺拿下这个500万的大单就奖励40万,我拿下后老板只给15万
- 把公司当家每天10点下班回家,老板也天天夸,年终奖却比别人少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