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乔|为工作熬秃了头,赚的钱却连植发都不够?( 三 )



林乔|为工作熬秃了头,赚的钱却连植发都不够?
文章图片
雍禾植发前五大供应商 。 图/雍禾植发招股书
所以 , 就连李梅偶尔也会跟自己的植发用户开玩笑:“干来干去 , 我们都是在给互联网大佬打工 。 ”
这样激烈的营销动作 , 直接证明了植发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多激烈 。
一方面 , 当前我国植发市场的渗透率并不高 。 根据雍禾植发招股书 , 去年全年中国共完成了约 51.6 万例植发手术 , 渗透率仅有 0.21% 。
乐观来看 , 这当然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 但从另一角度来讲 , 植发并非脱发患者的绝对刚需 , 不少脱发患者还是会优先去选择尝试一些生发小妙招 , 譬如生发液、食疗等;同时 , 植发也多数是一次性的治疗手段 , 十分低频 。
也正因如此 , 所有入局者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场中尽最大力量刺激和吸引用户 , 以此维持自己的扩张速度 。
与此同时 , 植发黑作坊不断涌现 , 低廉的价格对有合规资质的机构来说冲击也不小 。 “一些很小的美容店、理发店也偷偷做着植发生意” ,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
这些黑作坊 , 可能“连给针头、试剂消毒的意识都没有 , 血液感染的风险都大大增加了” , 张菊芳介绍说 。 基础操作都存在问题 , 就更遑论植发效果了 。
要知道 , 去年年中 , 中整协毛发医学分会与中整协标准委员会就共同起草了一份《毛发移植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 并于今年 5 月正式公开发布 。 据张菊芳介绍 , 该标准对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医疗机构及人员的资质要求、植发技术标准等均做出了规范要求 。
譬如 , 该标准要求植发手术的主刀医生必须具备整形外科或皮肤外科执业资格证 , 其他专科的外科医生则必须经过三甲医院的培训、通过考试拿到资质 , 并且需要至少经过 50 例实战才可以从事植发手术 。
“有这样资质的医生全国也就不足 3000 人” , 张菊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供需的不平衡 , 催生“很多人打着擦边球在做 , 没有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也非常庞大” 。
即便资质合规 , 植发手术的成功也极为依赖医生的技术水平 。 “我接触过很多在当地找小医生做植发的患者 , 虽然之前价格很便宜 , 但再到其他地方做修复之后 , 花费反倒更多” , 高红侠介绍道 。
李梅也同样表示 , 因为市场过大且分散 , 目前整个行业的监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
一个结果是 , 雍禾植发作为业内头部机构 , 尚且身负多起医疗纠纷 , 其他从业者的情况可想而知 。 由此可见 , 植发技术进入中国二十余年 , 从 2013 年之后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 但离走出行业的混沌仍有不小的距离 。
过度包装之下 , 如何有效植发?
是否合规是个谜团 , 植发技术亦如此 。
相信每个关注到植发广告的人都会对这几个词有印象:微针植发、3D植发、BHT植发、SHT植发 。 这些不同的植发技术简直令人目眩神迷 , 无从选择 。
但实际上 , 在张菊芳看来 , 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说 , 国际上关于植发的技术也只有 FUT(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和 FUE(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两种 。
前者是从患者后枕部直接切取一瓣头皮条 , 并将原部位缝合 , 将其上的毛囊单位提取出来用于种植;后者则是通过提取针直接将需要的毛囊从头皮下取出 , 创伤更小 , 恢复更快 , 也因此成为目前主流的操作方式 。
至于植发机构所包装的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词 , 实际上只是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工具及方式不同罢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