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洛阳车务段新安县车站职工郭冬梅:用生命诠释“人民铁路为人民”( 二 )


文章图片
“郭冬梅党团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在栾川县幼儿园进行路外宣传
回想着冬梅平时的点点滴滴 , 郭文屏老人流着泪写下了《赞冬梅》的挽诗:“寒冬一枝梅 , 雪白洁自身 。 尊老又爱幼 , 当代高尚人 。 党的好女儿 , 炎黄贤子孙 。 少去留名望 , 燕去留余音 。 荣归佳城下 , 英灵万古存 。 ”
“关键的时刻 , 我要像战士一样冲上去”
出生在普通铁路工人家庭的郭冬梅 , 生长在铁道边 , 每天都从铁道旁经过 , 最熟悉火车脾性 。 她曾说自己能在铁道旁准确判断火车的速度 , 可她冲下站台那一刻 , 却似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命 。
“她明知会死 , 也是会先救人的 , 这个俺最清楚 。 ”邻居翟大娘抹去眼角的泪 , 回答了这个疑问 。
1984年一个夏夜 , 翟大娘的儿子媳妇拌嘴 , 儿媳妇一气之下跑出家门 , 一直朝铁轨跑去 , 刚赶来劝架的冬梅看到事情不对 , 赶紧一边呼唤 , 一边紧追去 。 铁道远处 , 一列火车飞速驶来 , 那媳妇看到 , 直接跳上道轨 , 准备自寻短见 。 赶上来的冬梅想都没想 , 一个箭步冲上去 , 猛地将她拉出道心 。 列车擦身而过 , 冬梅的双手都摔出了血 , 但她还是先把那位寻短见的媳妇送回家后 , 自己才去包扎伤口 。
她还曾两次在列车逼近的紧急关头 , 将仍在道心埋头玩耍的儿童救出 。
在郭冬梅男朋友小刘眼里 , 她舍己为人的种种举动并不意外 。 他们曾经一起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 回家路上 , 冬梅激动地对他说:“电影里那些战士和咱们的年纪差不多 , 他们战斗在边防 , 流血牺牲 , 保卫祖国的安全 。 我虽然不是战士 , 但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关键的时刻 , 我也要像战士一样冲上去……”
郭冬梅的父亲是铁路工人 , 父母为人豪爽宽厚、热情正直 , 言传身教对她影响很大 。 她上小学时 , 全国掀起学雷锋活动热潮 , 在学校 , 她经常听老师给大家讲雷锋的故事 。 放学后 , 她便掏出书包里的小人书《雷锋叔叔的故事》读 , 雷锋叔叔的身影时常在她眼前闪现 。 她常想:“雷锋叔叔多好啊 , 我也要像雷锋叔叔那样 , 多帮助别人 。 ”
人一旦有了榜样 , 就有了动力和目标 。 郭冬梅对雷锋的崇拜之情使她培养出一心助人的品德 。
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 , 要求统一着装 , 冬梅除了给自己找好服装 , 还去邻居、亲戚家 , 为其他同学找白球鞋、裙子和小红花 。 班里新转来一位姓冯的同学 , 她家离得远 , 人生地不熟 , 经常感到孤单 , 冬梅主动接近她 , 课上把文具借给她用 , 课下领着她玩 。 遇到刮风下雨 , 她还把冯同学拉到家里吃饭 。
到了初中 , 郭冬梅也开始在外求学 , 她离开新安县 , 来到洛阳市铁二中 。 冬日里 , 学校宿舍没有生火 , 数九寒天 , 同学们睡觉都往屋子里面挤 , 冬梅却不声不响地一个人睡在紧挨着门口的铺位上 , 还总是把自己的褥子往小伙伴的身下垫 。 学校食堂小 , 就餐时间人挤人 , 一些低年级同学挤不到跟前 , 买不上饭 , 冬梅主动替他们买饭 。 常常是给低年级同学打好饭 , 轮到她自己时 , 饭却没有了 , 她没有怨言 , 吃点干馍和剩菜 。 冬梅的宿舍里有位袁同学 , 自幼丧母 , 星期天 , 其他同学都回家了 , 袁同学无处可去 。 冬梅了解后 , 总是邀请她一起回到新安县自己家中 , 感受家庭的温暖 。
18岁时 , 高中毕业的郭冬梅回到了家乡新安县 , 她仍然不改热心助人的本色 。 就像雷锋那样 , 她心里没有吃亏这个概念 , 凡事都只讲奉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