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见识,更不一定有良知

按|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 ,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 , 原名和乐 , 后改玉堂 , 又改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 新道家代表人物 。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 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见识,更不一定有良知
本文图片
林语堂
魏韶华| 绘
论 教 育
林语堂
图:柯罗
一、什么样的人具备鉴赏力和见识
一个人能够知道何所爱何所恶 , 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
世界上有一些人 , 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 , 对俄国或捷克时事极为熟识 , 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 , 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 。
我曾碰见过这种人 , 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什么话题 , 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 , 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 。
这种人有广博学问 , 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 。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 , 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
中国人讲到学者时 , 普通是分为学、行、识 。
对历史学家 , 尤其以这三点为批评标准;一部历史 , 也许写得极为渊博 , 可完全没有见识 , 在批判历史上人物事迹时 , 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 。
要见闻广博 , 要搜集事实和详情 , 乃是最容易的事 。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 , 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 , 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 , 却是比较困难的事 , 因为这要看个人观点如何 。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 , 必须具有独立判断力 , 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 , 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
有独立判断的人 , 也是有“胆量”的人
我们成人的生活 , 无疑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包围:名誉的胡说 , 财富的胡说 , 爱国的胡说 , 政治的胡说 , 宗教的胡说 , 以及骗人的诗人 , 骗人的艺术家 , 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 。 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
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官能活动 , 对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 , 有切实关系 , 或者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时 , 只好一笑置之 。
一个人做错了事 , 便是错了 , 用不着拿出伟大名誉以威压人 , 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 , 以恐吓人 。
所以 , 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关系的 , 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 , 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 。 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 , 在幼年时代 , 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
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 , 便表示不喜欢 , 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 , 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 , 因为这是他内心判断的结果 。
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 。 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主张 , 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 , 他也会加以反对 。 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 。
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观念 , 纵使得到一些最伟大人物的赞助 , 他也会表示漠然态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