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脾气|如果朱标没死,继位后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结果将会如何


该死的脾气|如果朱标没死,继位后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结果将会如何
文章图片
该死的脾气|如果朱标没死,继位后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结果将会如何
文章图片
该死的脾气|如果朱标没死,继位后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结果将会如何
文章图片
该死的脾气|如果朱标没死,继位后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结果将会如何
文章图片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明朝立国以来的一次重大变故 ,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因大肆削藩 , 燕王朱棣被逼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反叛 , 历经四年战争 , 最终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 。 那么 , 如果太子朱标没有死 , 且采取了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 , 最终会落得与朱允炆一样的下场吗?
朱标如果采取同样手段 , 朱棣大概率还是会反
【该死的脾气|如果朱标没死,继位后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削藩手段,结果将会如何】目前关于朱棣是主动谋反还是被逼起兵还有争议 , 但个人认为朱棣更多是被逼起兵 , 原因在于任何一位实权王爷 , 面对建文帝朱允炆那样的削藩手段 , 只要不甘心坐以待毙 , 最终只能走上起兵谋反之路 。
明朝初年 ,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 , 这些王爷不仅拥有着丰厚的待遇 , 而且均辖军三护卫 , 乃是拥有兵权的实权王爷 。 其中九边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担负着防御蒙古侵扰重任 , 因而麾下拥兵最众 , 例如燕王朱棣拥兵多达十万 , 宁王朱权也是“带甲八万 , 革车六千” 。
九边塞王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 , 并多次出塞征战 , 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 , 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 , 大事才向朝廷报告 。 尤其是燕王朱棣 , 由于功绩卓著 , 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 , 地位独尊 。
藩王势力如此之大 , 自然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 , 因而朱允炆的削藩之举原本也是无可厚非 , 毕竟就连朱棣即位之后也是进行了削藩 , 可问题就出在了朱允炆削藩的手段上 。
纵观朱允炆的削藩之举 , 其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太过心急 , 一年内连削五位藩王 。 在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逝后仅仅两月 , 朱允炆便于同年七月削周王朱橚 。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 , 又连削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 , 两个月后又削岷王朱楩 。 要知道此时朱允炆皇位尚未稳固 , 削藩如此密集 , 很容易造成朝野不稳 。 二是罪名太重 , 基本全是谋反之罪 。 正所谓师出有名 , 朱允炆削藩总爱给这些藩王找些罪名 , 在被废的五位藩王中 , 除了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罪名不明之外 , 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皆因被人告发谋反而获罪 。 话说 , 朱元璋去世不过一年 , 难道真有这么多藩王谋反吗?这岂能不令人生疑 。
三是手段太狠 , 被废为庶民迁居边地 。 周王朱橚获罪后 , 全家被押回南京废为庶人 , 迁往云南蒙化 , 后又被召回南京囚禁;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 , 迁居福建漳州 。 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 , 囚禁于南京 。 代王朱桂也被废为庶人 。 而湘王朱柏更是刚烈 , 在朝廷派兵突袭包围王府的情况下 , 竟然阖宫自焚而亡 。
正所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 。 试想一下 , 作为一方实权藩王 , 如果你是燕王朱棣 , 面对朝廷如此狠辣的削藩手段 , 你是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呢?还是愤而起兵、殊死一搏?可以说 , 哪怕皇帝是朱标 , 如果他仍然采用朱允炆的削藩手段 , 燕王朱棣大概率还是会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