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安全型”恋人,就不配谈恋爱吗?( 二 )


换句话说 , 依恋风格依旧是个动态理论 , 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Hazan&Shaver,1987) 。 误区3:“只有成为安全型依恋才可以好好谈恋爱”很多痴迷型和回避型的人认为ta们之所以在关系中如履薄冰 , 全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健康”的依恋模式 。 但其实 , 研究发现 , 安全型也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 ,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 , 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 也会出现情绪问题 , 偶尔也会用回避或过分索取的策略来获得伴侣的关注 。 就像心理学家Levin所说的 , “其实任何类型的依恋风格 , 都有可能建立安全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 ”
依恋类型不是一个绝对的分类 , 更像是一个变化的区间(spectrum) 。 虽然我们每个人会落在这个区间上不同的位置 , 但区间的特征并不能代表具体、鲜活的个体 。
对于非安全型依恋者来说 , 先接纳自己的不安全型依恋 , 减少自我否认所带来的内耗与焦虑 , 拥有更良好的情绪状态才是对经营亲密关系更有帮助的事情 。 毕竟成为安全型依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 获得自己满意的亲密关系才是 。
不是“安全型”恋人,就不配谈恋爱吗?
文章图片
慢慢成为安全型依恋的7个tips
安全型依恋者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 , 但更重要的其实是 , 当你成为一个安全型依恋者后 , 你就能从自己身上持续获得稳定的安全感 。
你可以试试下面这7个tips , 慢慢向安全型依恋靠近:
1.在不安全感被激活之前 , 看到它并讨论它
有时 , 伴侣无法及时给到你想要的回应 , 可能是因为ta不清楚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 如果得不到回应会对你产生多大的影响 。
因此 , 你可以试着和伴侣分享几件目前为止对你产生伤害的“关系事件” , 比如 , 童年时期和父母的相处或是上一段感情的失望 。 总之尽量详细地和伴侣说出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你的反应 。
与伴侣分享得越多 , ta就越能理解你 , 且越有可能在你寻求安慰时做出准确回应 。
2.为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叙事逻辑
面对创伤经历 , 很多人会采取回避或压抑的态度 , 但DanSiegel博士认为 , 重新理解早年的经历(makingsenseofyourstory)可以来逃脱被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 。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去写一个小小的自传(coherentnarrative) , 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 , 并且重新审视伤害事件对自己的意义 , 尝试思考除了伤害 , 你从中有什么收获吗?比如 , 你意识到关系中的不对等?看到了自己一直被忽视的需求?
当我们重新全面理解创伤的体验 , 以及它为我们带来的那些好与不好的过往 , 我们会更容易走出来 , 获得治愈 。
3.找到情绪的根源
有时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 比如 , 当一个人感到不安全时 , ta表现出来的可能是愤怒和批判 , 但ta内心深处的情绪其实是恐惧 。 愤怒和批判是我们为了实现自我保护而产生的次生情绪 , 恐惧才是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情绪根源 。
这是因为 , 我们内心的底层情绪往往是我们难以承认或害怕面对的 , 所以我们才会衍生出次生情绪来试图遮掩 。
而找到情绪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 当情绪开关被某一事件触发后 , 试着找到你曾有过的、产生过同样感觉的时刻 , 试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 慢慢地你就能觉察自己真实的反应 。
4.设定边界
清晰的边界是安全型依恋的要素 。 如果不知道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建立边界 , 可以试着让对方了解你的喜好同时也让伴侣分享ta的喜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