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安全型”恋人,就不配谈恋爱吗?( 三 )


分享的内容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什么样的亲密程度对你来说是舒适的、什么时候你会需要独处、哪些东西或原则对你来说非常重要 。
5.留意关系中非言语的互动
我们与一个人相处的过程中 , 非语言互动可能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表情等 。 在亲密关系中 , 非语言互动(non-verbalinteraction)有时往往比语言传递了更多有效信息 。
互动中的温柔的、积极的肢体语言(拥抱、抚摸)可以有效增进亲近感 , 而一些带有批判性或攻击性的表现(翻白眼、撇嘴)也在相处过程中被不断解读 。
在与伴侣相处的过程中 , 多留意你的肢体语言在对方看来是在表达什么 , 是否曾有过一些肢体语言增加了你和伴侣的隔阂 。
6.给自己一些安全暗示
心理学家Porges认为 , 放松的面孔、舒缓的声音类似的「社交安全提示」有助于我们感知到环境的安全 , 更愿意寻求亲近、也更能与他人形成情感层面的深度连接 。
我们可以给自己制造一些积极的社会安全暗示 , 包括深呼吸、短暂的闭眼休息以及平静的自我对话 。 比如 , 在和伴侣沟通之前 , 试着对自己说:「我相信我的恐惧会被听到」 。
7.有时候 , 放下对安全型依恋的追求没准会更好
最后 , 我们需要意识到 , 亲密关系不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 安全感也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关照的方式获得 。
心理学家Levin不赞成在没有完成充分的自我觉察之前就“纠正”自己的依恋风格 , 因为这些看似“不健康“的依恋模式是由于自身经历而形成的独特的防御机制 , 而这些防御机制一定在某些时刻有效地帮助我们成功抵抗了伤害 。
没有绝对的“安全型”和“非安全型” , 人也绝对不是简单的四种依恋类型就可以划分的 。
不是“安全型”恋人,就不配谈恋爱吗?
文章图片
KY作者说:
没有人生来就有成熟的依恋关系 , 也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 。 在关系中我们要暂时允许自己体验到不安全感 , 在一次次的情绪风暴中感受自己的摇摆 , 不断试错、不断成长 , 才能最终走向安全 。 而自我觉察的过程本身往往比成为安全型依恋更值得我们投入 。 正如心理学家Psaris和Lyons说的:“我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是从发现自己是谁开始的 。 ”
不是“安全型”恋人,就不配谈恋爱吗?】今日互动:当你对一个人产生依恋 , 你会有哪些表现?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