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作为一个演艺明星,记者对你的隐私穷追到底,你要怎么面对?( 二 )


躲过那些“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来告诉你怎样狡猾地逃避采访人员的刁难,或者是那些永远都不想回答的问题 。这些必须回答、同时又必须逃避的问题,如性丑闻、债务危机、收购传闻、股价和情报泄密都在此列 。有时候,这是政客们惯用的把戏之一,有时却被列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 。
假如你是总裁委任的公司新闻发言人,采访人员提出了对于公司非常不利的问题,你要怎么回答呢?
作为一个演艺明星,采访人员对你的隐私穷追到底,你要怎么面对?
妻子在你早晨回家时守在门口,让你必须回答昨天晚上的去向,你又该如何应付?
就像前面说到的,转移话题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在将问题转移之前,你首先要面临怎样转移对方的注意力的难关 。否则,你很难让对方接受你要回答的——它不是对方提问的那一个,而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一个话题 。
高德公司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教授罗杰斯和哈佛商学院的诺顿在一次联合项目的研究中,提出了一项广泛应用于交际领域的“转移话题策略”:
去正面地回答相似的问题,使对方难以回忆起刚才的问题;或者当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性的目标或是没有明确目标时,更难发现回答者已经避开了问题 。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让志愿参加者观看了10分钟的政治辩论视频 。我们提供的视频有两种:在第一种视频中,回答者直接回答问题;在第二种视频中,回答者避开了原有的问题,自己回答了一个相似的问题 。
每个参与者都是随机地看了两种视频中的一种 。然后,我们将所有的参与者随机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为他们设立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境进行关键部分的测试 。
●第一组:“没有目标”小组 。
在这个小组,我们没有提前为他们设置任务,他们只需要认真地看视频 。之后,我们才开始提问:
“刚才的问题是什么?”
“视频中的人回答得对吗?”
结果丝毫不令人意外,同时也达到了我们期待的测试结果,观看“回答相似问题”视频的参与者当中能回忆起刚才问题的人不到40%,而观看“直接回答问题”视频的人却有将近90%的人记得 。
结论:当人们缺乏应对这种问答技巧的心理准备时,听你讲话的人其实在听了10分钟之后已经掉进了逻辑陷阱 。他们根本记不住当初是什么问题,也无法判断你的回答是否“答非所问” 。
●第二组:“社会性的目标”小组 。
对第二小组,我们为他们设置了一种情境 。参与者比前一小组多了一项任务,他们不仅要完整地观看视频,还要思考两个重要问题:
1.演讲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你喜不喜欢这个人?
当视频播放完毕,我们问:“您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视频中的人物回答得对吗?”那么,参与者的表现是怎样的呢?结果是比第一小组更糟糕 。因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精力,都放到如何评价演讲者上去了 。观看“回答相似问题”视频的参与者当中能回忆起刚才问题的人连25%都不到了,而看“直接回答问题”视频的人中间,也只有80%的人还记得原来的问题 。
结论:当我们刻意设置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情境时,真正能发现回答者的规避技巧的人仍然少之又少,这也是常态现象 。●第三组:“监测”小组 。
在第三小组中,我们回归本题,设计了第三种情境,叫做“监测”小组 。对这一小组的参与者,我们提出了任务:您要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即您需要判断视频中有没有“转移话题”的现象,并且总结出他们如何规避提问者的逼问 。
结论:当我们明确规定了参与者“发现问题”的任务时,大多数的参与者才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视频中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认识到了这种规避技巧的存在 。很多人对此表示惊讶 。这也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其实很难提前假定别人会转移问题,然后提醒自己要去捕捉和警惕到这种不能容忍的行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