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猩红 深深的猩红( 二 )
充满浪漫气质的田汉阅读《红楼梦》时 , 对宝玉反抗性的离家出走的同情大大超过对宝黛之间恩爱缠绵感情的激赏 。 宝玉光头赤足猩毡在雪地上渐歌渐远的形象 , 尤其对他的胃口 。 田汉热烈推崇的英国作家王尔德就颇有这种波希米亚风格 , 早在19世纪后期 , 王尔德就公然着奇装异服 , 举向日葵花在巴黎和伦敦的街头招摇过市 。 服装惹眼、特立独行 , 这样一种极力标榜异端的举动 , 在田汉看来才是最具魅力的 。
文章图片
张爱玲在她晚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而成书的《红楼梦魇》中 , 这样解释猩猩毡问题 , 她认为是“猩猩毡”三字是甲戌本加的 , 旧本只写的是“一领大红斗篷” , “袈裟本来都是鲜艳的橙黄或红色 , 气候寒冷的地方 , 也披简陋的斗篷 。 都怪甲本熟读《红楼梦》 , 记得《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中都是大红猩猩毡斗篷 , 忍不住手痒 , 加上这三个字 。 ”虽然怀疑“猩猩毡”是后加上去的 , 但她也不得不叹道:“确是神来之笔 , 意境很美 。 ”女性对服饰天生的敏感 , 使张爱玲忍不住跳出来评头品足 。 设想一下 , 大雪弥漫 , 天高地旷 , 上下茫茫 , 只有雪舟边那个鲜红的袈裟跪拜 , 然后在神秘的歌声中飘飘荡荡地远去 , 一部《红楼梦》至此终结 , 在完全无法调和的人间矛盾中 , 做了一个非人间的解决 。 张爱玲对这一场景色彩描写的审美意境给予了充分肯定 。
我也认为续书结尾部分 , 雪地上的大红猩猩毡斗篷 , 应该直接折射前面第四十九回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 草线灰蛇 , 伏脉千里 , 这两回是有前后照应关系的 。 都是映着雪色红白分明 , 都是雪中人身着斗篷 。 从繁华至极到寥落至极 , 反差巨大 , 两相辉映 。 从富贵公子的一身大红猩猩毡 , 到消失在白茫茫的旷野中 , 文本的悲剧内涵通过视觉上的色彩的消失表现出来:自色悟空 , 归于虚白 , 这是宝玉生命觉醒后追求的境界 。 雪地上的一抹微红 , 如同红楼长卷的落款印章 , 达到了千回百转戛然而止 , 悬崖撒手铭心刻骨的效果 。
文章图片
我发现无论鲁迅还是张爱玲 , 对这一抹猩红都念念不忘 。 红会尖叫 , 红有利爪 , 这跳跃的猩红 , 具有再生能力和繁衍能力 。
比如 , 鲁迅以“一株是枣树 ,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闻名的《秋夜》中 , 还有这一段深可赏玩:“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 , 雪白的纸 , 折出波浪纹的叠痕 , 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 ……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 , 头大尾小 , 向日葵子似的 , 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 , 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 , 可怜” 。 雪白、猩红与翠绿 , 鲁迅的设色与构图 , 实在太明艳了 , 蓦然相见 , 触目惊心 。 在鲁迅去世之前不久所写的《女吊》中 , 他写绍兴地方戏“跳女吊” 。 当穿着红衣的女吊出场 , 垂头 , 垂手 , 弯弯曲曲的走一个全台 , “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 , 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 , 漆黑的浓眉 , 乌黑的眼眶 , 猩红的嘴唇 。 ”在先生垂危之际 , 身体极端虚弱之时 , 却忆起如此猩红的孤魂厉鬼 , 让人倍感惊讶 。 我震惊于先生对这个形象色彩的强烈描绘 , 也许 , 最为内在的书写就是颜色的书写 , 鲁迅是在以色调铭写自己生命的意志 。 他至死都充满了战斗力 , 不肯和这个污浊世界和解 。
【作者:黎荔猩红 深深的猩红】至于张爱玲 , “大树上高高开着野火花 , 猩红的点子密密点在鱼肚白的天上”(《连环套》) 。 在她笔下 , 那些亚热带植物带着热烈暧昧潮湿的气息 , 为那些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做了背景 。 灼灼的红色 , 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去 , 这是与生命之血有关的红 , 深深的猩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红楼梦》中的婚姻启示录
- 面子|人到中年最大的体面,是放下面子
- 01爱情小说的作者 做男人,永远不要失去自信、气度和气概
- 作者:黎荔茶色 隐入茶色小宇宙
- 小尾巴|小尾巴,生日快乐
- |二舅与姥姥已不在小山村,“90后”创作者:这辈子只见二舅哭过一次
- 伴侣|伴侣亲密关系中的那些是非对错
- 骑手的远方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夜间赏荷花月齐艳田福...|【田氏文化】夜间赏荷 花月齐艳 文/田福宏
- 01爱情小说的作者 女人将爱情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女人最看不起这种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