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


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
文章图片
一个人遇到不顾心或不愉快的事 , 心里烦网 , 或想发火 , 或想摔东西 , 甚至想骂想哭 , 这时便需要有个人来劝劝他 。 不过这劝说或劝慰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劝得好便好 , 劝得不好 , 反如火上浇油 , 恰似遇上“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人心” 。 家长劝子女 , 情况也是如此 。 笔者有一次曾偶然听见一位母亲与她的小男孩的一段对话 。
这个男孩头一天大约是因为牙齿痛 , 上课时嘴巴动个不停 , 不料被老师批评为“上课吃东西” 。 看来这天上学 , 男孩的气还未消 。
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
文章图片
母亲:你今天去同老师说说清楚 , 光把嘴撅的老高有啥用?
男孩气鼓鼓地不言语 。
母亲:我说的话你听见没有?
男孩:我不去说 , 要说你自己去说好了 。
母亲:怎么让我去说?是你受了冤枉 , 又不是我受了冤枉 。
男孩 , 冤就冤 , 谁去同他(指老师)说!
母亲:你这样怕见老师 , 真没出息!
男孩:随我去没出息好了!
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
文章图片
这场劝说 , 从母亲一方的好心好意开始 , 却以孩子一方的毫不领情告终 。 仔细揣摩一下 , 可以发现这位母亲的失败是势所必然的 。 “光把嘴撅的老高有啥用?”一上来就话中带点刺 , 只会使孩子气上加气 , 给对话设置障碍 。
发展到后来 , 连“真没出息”这种刺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也脱口而出 , 于是双方只能不欢而散 。 在日常生活中 , 像这类父母对子女的失败的劝说 , 在成百上千次地被重复着 。 因此很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家长劝说子女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
所谓劝人 , 无非是因为对方心中藏着苦闷、苦恼或苦痛 。 这些情感自然是由外界事物或个人遭遇所引起的 。
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
文章图片
但反过来 , 这种苦闷、苦恼或苦痛的情绪 , 又给引发它们的外界事物或个人遭遇围起一层厚厚的消极情感的壁障 , 使它们一时难以为当事者的理性所认识 。 在这种情况下就事论理的劝说 , 往往很难为对方所接受 , 甚至反会被对方认为仅仅是旁观者的风凉话或无济于事的同情与安慰罢了 。
这里尤其要指出 , 处于消极情感壁障包围中的人 , 对别人劝说中有关他个人的消极或否定性评价特别敏感 , 极易激起自尊心的抗拒 , 从而加固原有的消极情绪的防线 , 以致把劝说者也当作敌人来攻击 。
虽然 , 就事论理的劝说未必行得通 , 那就不妨来个就事诱情 , 即用得体的语言 , 说出对方心中的苦闷、苦恼或苦痛 , 而且根据你对对方性格的把握 , 凭借你的想象 , 把它们说得具体而准确 。 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唯有你才是真正理解他的知音 , 并从你的真诚的同情中获得力量 , 去排遣掉内心的消极情绪 , 逐步认清自己同外界事物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个人的遭遇 。
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孩子“放纵”的空间,并给予一些安慰
文章图片
尤其是孩子 , 本来就是情感甚于理性 , 一旦发觉在大人中觅到知音 , 便从内心到脸上 , 都很容易由阴雨转晴朗的 。
总之 , 如果本文开头提及的那位母亲 , 要是能用下面这些话语开始与她孩子的对话 , 情况也许就会完全不同:“老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冤枉你 , 叫你下不了台 , 你一定气坏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