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二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拥有和成年人接近的身体条件,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机会,只是被更严厉的惩罚和限制着,这是一个根本的困境 。
怎么才能成为大人呢?
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
陈念的敌人,真的是另一群少年么?
孤独与无助
霸凌团伙每次出现在银幕上,都让我浑身发紧 。但是,那并不是我最恐惧的时刻 。
陈念关上灯藏起来听着追债的拍门,警察明知道是谁害死胡小蝶却做不了什么,两个少年各自在审讯室里咬紧牙关硬撑,还有,高考考场里的标准钟滴答声,和监考老师用毫无感情的声音发卷和收卷 。这些时刻都让我心里发凉,特别是最后一个,简直营造出了恐怖片的氛围 。
那种面对着沉重、巨大的外部世界,少年的孤独和无助感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当胡小蝶、陈念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谁能帮助她们呢?
同学不敢 。
大人呢?
大人一直在嘶吼着想要帮他们,但是大人真的帮得了么?
老师表示关心,然而他改变不了什么;报警,警察调查之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那求助于家长总可以吧?而家长是缺位的 。
陈念的妈妈,连自己也照顾不好 。她能做到的,就是离开家不连累陈念 。偶尔回家,她敷面膜陈念刷碗,看起来,妈妈倒更像是女儿;
小北的妈妈,自己没有生存能力,又因为儿子的拖累嫁不出去,只能痛打儿子出气 。13岁的小北照顾她的方式,就是离开她 。
这些大人,在少年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
他们当中,有的自始至终,就没有长成大人;有的则是在长成大人之后,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所以,陈念只能请求一个小混混保护自己,更荒谬的是,欺负过陈念的少女,在自己也变成霸凌对象之后,居然会寻求陈念的保护 。
你可能说,这两个破碎的家庭是个例,绝大多数父母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好的养育 。那么,看一看家境优渥的魏莱 。她接受良好的教育,权力的庇护 。在学校里,她始终是个施暴者,但是在家里,在她的父母面前,她又何尝不是被霸凌的对象?她不惜代价求陈念不要告发,因为她绝对不能再复读了,她的爸爸为此已经一年不和她说话了 。这个模式我们就比较熟悉了,来自“为你好”的约束和敦促 。
少年们的周围,有层透明的玻璃罩子,隔开了他们和大人的世界 。大人们勤奋的在罩子外浇水施肥,然而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帮助 。
而少年们企图破坏罩子的种种努力,像是用血肉之躯撞击墙壁,发出闷响 。孤注一掷的逃离,有多渴望,就有多绝望 。
本片中关于霸凌的求助,依然只是大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之一 。这个语境是,无法获得的支持,和无法排解的孤独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BBC广播曾经发起过一个孤独实验(The LonelinessExperiment) 。结果表明,各年龄层中,16至24岁的人最容易感到孤独,他们中有40%表示自己非常孤独 。而这些感到孤独的人,也更容易共情到社会疼痛 。因为他们体会过类似的痛苦 。
所以后悔没有为胡小蝶做点什么的陈念,会打110帮助素不相识的小北,而从来没有得到过关心的小北,愿意把命交给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 。
他们为什么叛逆?他们为什么残忍?
缺位的大脑额叶
学界主流认为,青少年的大脑发育情况决定了他们的一些行为特征 。他们的叛逆、冒险和残忍,都是有生理基础的心理现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