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三 )


首先,青少年特别关注自我,特别在意外部评价 。相应的,他们也更易怒,对敌意更敏感 。
青少年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 。这是因为大脑内的一组奖赏神经元在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活跃 。来自外部的重视与肯定让他们多巴胺分泌加剧,欢欣雀跃;反之亦然 。
易烊千玺在这一点上的表演,是非常到位的 。上一秒,小北还带着一种刻意的潇洒不羁的笑容,建议陈念雇自己保护她;下一秒,陈念的回答就能让他的眼神怨恨和警惕起来 。
陈念说,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
第一次带陈念回家的时候,小北压着忐忑问,你是不是喜欢我呀 。陈念出于自保的反问,我喜欢你什么呀?这句话里传递出的否定意味,同样让小北瞬间炸毛 。
敏感的青少年,对敌意和蔑视有超出事实的嗅觉 。这意味着,与青少年沟通时,态度或许比沟通内容更加重要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其次,青少年会低估风险,并且难以正确感知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
魏莱的恶毒与残忍让人心悸 。她总是笑的,甚至被审讯时提到自己逼死的女孩儿,还能笑着说,“她死了不好么?她不死的话,她妈妈哪儿能拿到那么多钱啊 。”
在我们的印象里,这种恶毒应该是在黑暗的社会阅历中浸泡出来的,少年应该自带光明的翅膀 。但事实上,虽然一般到不了魏莱这种程度,但天真的残忍也是广泛存在的 。
黄觉饰演的老警官,是全片中最像成年人的一个符号 。他问年轻警官,
“你还不是这样过来的?”
“你没欺负过人?”
“那你被欺负过吧?”
他说,“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 。
这句话,是有理论基础的 。
前文提到,青少年的智力水平是接近甚至超越成年人的,但是,其中掌管理性的大脑额叶,在这个阶段并没有成熟,这会表现为,青少年评估一件事的后果时,只能看到正向结果,而低估危害 。
与之同时,他们特别需要点新鲜的奖赏,那些日常的奖励,对他们的多巴胺分泌一点刺激也没有,所以,他们必须尝试一些新东西 。
另外,青少年的心智化(mentalization)水平很低 。就是说,缺少用对方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造成了,他们有时候会因为感受不到对方的痛苦而随意伤害一个人 。
冒险、尝新和缺乏共情能力,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解释青少年那些残忍的、在法律边缘游走的行为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成为大人?
救赎的隐喻
《少年的你》之所以区别于之前的所谓青春疼痛电影,本质是因为,他表现的痛苦,不是来自爱情、学业等等选择的困扰,而是来自没有选择 。
青少年想让自己有价值,想要回对自身的控制权,他们,想成为大人 。
陈念用压抑的努力去靠近大人,小北用暴力去摆脱自己无力的少年身份 。但是他们选择的方法,都不能把他们带出笼子,陈念嚎啕说,走出去怎么就这么难啊!
但最终,一明一暗、一前一后的两个人,在剃了相同短发的那一刻,对彼此做出了坚不可摧的承诺 。因为爱而迸发出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终于将他们带出困境,这是影片为观众允诺的光明结局 。
再看少年的你,其实是一个越狱的故事

文章插图
而在现实中,作为大人,我们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呢?
我们没法改变教育现状,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
把青少年的愤怒和躁动,都推给大脑发育和激素分泌,恐怕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和责任上的推卸 。我们应该更多理解他们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研究者把这叫做“无尽的青春期” 。有了理解与接纳,才能确保他们不会与大人切断链接,玻璃罩子不会合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