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四 )


因而,追求钝感力本身,简直跟郭导的金句如出一辙 。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
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文章图片
听着好像没啥问题,细品就会发现到底有多不对劲 。
他们总是在要求观众要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存在 。
却从来不去考虑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东西 。
他们总是在挨骂之后,要么上节目卖惨,要么声称要变钝感去屏蔽骂声的杀伤力 。
却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骂声会如此铺天盖地 。
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极其自洽的逻辑闭环里 。
所以,明星追求所谓的“钝感力”,本质上是一种傲慢 。
明明没有交出合格的作品,却不想听、听不得、听不见 。
也是一种新型卖惨 。
“你伤害到我了,我都没反击,而是想要变钝感 。”
赚钱的时候敏感,挨骂了就切断感受骂声的能力和共情的途径 。
这就离谱 。
接受大众的评价,本就是明星工作的一环 。
明星产出作品,大众观看给予反馈,反馈再作用于明星 。
这才合理 。
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文章图片
【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诡异”的是,真正有实力的明星,是不愿意变得钝感的 。
唱歌如此,演戏更如此 。
《十三邀》里,许知远问郝蕾,什么是好演员 。
郝蕾答:我觉得就是敞开,内心是绝对敞开的 。
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文章图片
对人物敞开,对情绪敞开,对自己敞开 。
去接纳,去感悟,去体验 。
表演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演员足够敏感和细腻,去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才能理解角色、共情角色,进而呈现角色 。
这是钝感的人无法做到的,却是作为演员的必须 。
敏感,是郝蕾的天分,更是她的有意为之 。
“没有人想去痛苦吧,但是如果你要更本能,你永远要保持一份敏感 。”
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文章图片
我们公认的好演员,也无一不是敏感的 。
舒淇说,她闲下来没事的时候,会去酒吧门口看人 。
看人不是只停留在“看”,是想象他会怎么样,性格怎么样 。
吴亦凡|「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文章图片
这是观察生活,更是把自己扔到生活里去感受 。
而不是把自己间离在生活之外 。
张颂文也是如此 。
在一次采访中,张颂文说:
你生活中一定有你的难堪的地方,你不会像讲段子一样,说自己的不堪,讲的时候会让你难过 。但演员不可以,演员就得不停地挖出来,要回忆所有的悲伤,回忆我的不堪,我的窘迫 。我不能忘记它,甚至要不停地反复地去回忆有些亲人离开的那天,我的反应是什么样 。我们要允许很多人进入我的体内,侵蚀我的心,这是演员最残酷的地方 。《人物》
钝感当然更好过 。
但对演员来说,敏感才是养分 。
张颂文为人称颂的表演片段,无一不是他“献祭”自身情绪打磨出来的成果 。
《我就是演员》里,李汶翰表演试镜失败跟父亲通话的场景,被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