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撑多久?成年人连崩溃都是静音模式( 二 )


婴儿初来人世,最先习得的就是哭:
从生理角度,是肺部呼吸的需要;
从心理角度,既是通过哭来表达对熟悉子宫的分离之痛、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也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呼唤母亲的关爱和照顾 。
这种最原始的情绪表达方式,却在成年之后被无情的隔离,哪怕是内心充满无力、恐惧、哀伤和呼唤的时刻 。
直至某个情境,情绪被唤起,层层堆叠的糟糕体验以一种更为复杂变异的样貌卷土重来,瞬间溃不成军 。
更坏的结果,可能导致动力系统的摧毁 。
一个抑郁症患者这样形容他的状态:
活在暗无天日的凛冬,荒凉、贫瘠,与外界隔着密不透风的墙,丧失了生命力 。
这堵墙,就是由大量未经处理、压抑着的强烈情绪浇铸凝固而成 。
哭也许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但却是营造空间、处理情绪、接纳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 。
《头脑特工队》里的Sadness(忧忧),一开始没人知道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认为主人Riley只需要被保护,于是四个情绪小人分管着四个部分:
Joy(乐乐)保护快乐,Anger(愤怒)保护公平、Disgust(厌厌)保护独立、Fear(怕怕)保护安全 。
只有Sadness(忧忧)的出现,会给主人带来眼泪和悲伤,于是被众人一致忽视和排斥 。
可是,最终主人Riley经历混乱到成长,却是由Sadness的归位带来的 。
五种情绪的整合,代表着卸下对哀伤的防御,正视和接纳痛苦,并从抑郁位获取领悟、养分和力量 。
刘若英在歌里动容地唱着:

你还能撑多久?成年人连崩溃都是静音模式

文章插图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爱情也好,人生也好,只有在哭泣和眼泪中尽情哀悼之后,才可能告别、放下、反思和成长 。
3.成年人的必修课
当然,也理解成年人的处境 。
一个朋友说,有段时间,刚离婚没多久,父亲去世了,又碰上公司裁员,鸡飞狗跳,每天心情复杂,压力特别大,夜夜失眠,梦魇缠身 。
但为了不影响孩子,她每天回家都在停好的车里呆坐半小时,对着镜子调整好状态再上楼 。
推开门那一刻,满脸轻松愉悦,撒开手:来,我的乖儿子 。
家人关心,也只淡淡地说着“没事” 。
她叹了口气:
崩溃和眼泪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 。
你还能撑多久?成年人连崩溃都是静音模式

文章插图
有人说,能崩溃算是幸运的,说明背后有人托底 。如果身后空无一人,除了硬撑着往前爬,崩溃相当于是自我毁灭 。
那些扛满了责任的成年人,生怕崩溃大哭一场之后,某根弦就松了,再也扛不起来 。
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一种深深的不信任,不信任自己能处理好强烈、复杂的情绪,不信任可以获得安全、充分的支持,不信任心理状态的弹性和复原力,也不信任失控之后还能重建秩序 。
沉重坚硬的壳里,装着的依然是那个在情绪面前惊恐的蜷缩着,单薄而脆弱的内在小孩 。
真正的成熟,应该由内及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
允许看见自己的情绪,接纳脆弱、丧失和哀伤,并与之联结 。
哭不是目的,是表达复杂情绪的一种基本方式,情绪只有表达出来,才可能被意识化、被看见、被接纳、被处理 。
虽然原始、低级,但却行之有效 。
你需要的,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涵容的环境,赤裸地去展示和面对脆弱,真诚地去呼唤关照:
可以是哄孩子入睡之后,关好卧室的门,点上暖色的灯,躺在爱人胸口放松、倾诉、尽情流泪;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