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心理顾问 。他发现,在这个漫长难熬的疏散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为:比如争斗、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坏性行为 。而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则表现得非常顺从 。结果发现,那些一度表现“叛逆”的孩子,因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让人不愉悦的外界的攻击性,心理发展反而更加健康;而那些表现顺从、情绪稳定的孩子,看起来是对外界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而实际上,因为压抑了攻击性,反而问题重重 。
所以,当你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 。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就不是坏事 。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 。
4.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让孩子表达 。在攻击性不会对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击性 。因为,一旦遏制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孩子的攻击性很可能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 。比较轻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为;比较重的,比如,孩子会自闭、抑郁 。
文章插图
任何一个放弃表达自己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努力表达后彻骨的绝望 。
第二,积极共情,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 。无论我们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击性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步,我们都要先接纳孩子 。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懂事”的标签 。
我的一位来访者,三岁时,妈妈生了弟弟,因为妈妈一个人照顾不来两个孩子,于是,就把三岁的他放到了爷爷奶奶家,并且在爷爷奶奶家附近上幼儿园 。六岁时,当他需要上小学了,这时的弟弟也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才把他接回到自己身边 。他回忆说,记得刚回家的时候,脾气很差,经常乱发脾气,还爱摔东西 。爸爸妈妈开始的时候,似乎还理解他,也觉得他这么多年不在身边,有些内疚,还肯哄他,后来逐渐就失去了耐心,当他再发脾气,爸爸妈妈就用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眼光看他,充满了“嫌弃”,觉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很多在孩子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暂时分离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后,似乎希望孩子能马上出现“奔向父母怀抱”这样的温馨场面,可事实上其实不会 。一般来说,重聚之后,孩子会先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肯拿出足够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击性,接下来才会出现父母想象中“温馨”的画面 。
在《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中,儿子在见不到父亲的那些年里,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但是,就在时隔多年、终于见到父亲的一刹那,并没有“跑过去拥抱父亲”,而是:先是当没看见,然后是不说话、生闷气,接下来,是对父亲的拳打脚踢……当父亲抗住了所有这一切,最后,才是父子俩“抱头痛哭” 。
文章插图
第三,在共情和接纳之后,我们再尝试看到孩子攻击性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 。
比如,文章开篇的几位妈妈的焦虑 。
对于妈妈A阐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这次冲突的细节和全过程,以及和发生冲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许,孩子表达攻击性,只是在尝试建立关系;
对于妈妈B阐述的情况:孩子因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饶,也许,孩子在尝试建立界限;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你还能撑多久?成年人连崩溃都是静音模式
- 女人所有的退路,都是钱给的
- 百度极速版提现是真是假
- 冲牙器只能冲牙齿正面吗
- 科目一包过口诀看到什么选什么
- 今日头条极速版拉新人赚钱是真的吗
- 学车一天一般练几小时最佳
- 你是否易碰到直男癌奇葩
- 未来一年,会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的人是?
- 2019年你是否需要提防身边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