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于担心对方,有时更像一把刀伤害对方( 二 )


还是上面的例子 。父母之所以会担心孩子,有可能是对自己弱小的不接纳,同时他们自身又没有发展出与强大相匹配的能力或人格强度,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内心冲突就会制造诸多问题来排解,担心或以指责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内心冲突投注到外界的一种呈现方式 。因冲突产生的羞耻并没有因为“担心”孩子而得到缓解,只是换了种方式——让人不那么难受的方式——来面对它而已 。
3、通过担心他人来满足攻击他人的需要 。
如果孩子听话认真、学习成绩优秀,深受同学和老师的欢迎,这样的表现肯定会得到父母的夸奖 。但有些父母除了表扬孩子,内在似乎还有一个“瘾”在拉扯他们做出压制孩子活力的举动 。这个“瘾”可能是被孩子抛弃后的落寞所产生的愤怒 。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优秀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独立意味着对父母的主动分离,是父母难以忍受的局面 。因此,就算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父母还是会吹毛求疵般的攻击孩子,实现与孩子永远待在一起的愿望 。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过:在孩子“抛弃”父母之前,父母应当抢先“抛弃”孩子 。当然,也不能太抢先 。婴儿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婴儿即妈妈,妈妈即婴儿,是一体的,当婴儿从妈妈肚里出来时,预示着婴儿分离个体化进程开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代表着他与父母分离的很好,这里的分离不是离开,而是人格层面的分化 。
人的性格特质有遗传的部分也有早年经历的部分,遗传的部分没法改变,也不需要改变,那些早年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则是深远而有意义的 。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会对孩子成年后的性格特质造成一定的损害,这是孩子和父母都不愿意面对的结果,为了避免不幸,我们应该知晓不幸是如何发生的,并把它放在自我觉察的范围内,保持警觉,不幸就不再那么可怕,幸运也随之降临,父母和孩子都能奔向轻松而自由的星辰大海 。
【太过于担心对方,有时更像一把刀伤害对方】在其他的关系中,”我担心你“和父母”担心“孩子的部分如出一辙 。我们没有干涉他人生活的权力,更没有指导他人的义务,我能做的就是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降低对他人的期待,才不会伤害彼此,边界清晰的关系才是将健康的,值得相伴终生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