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天长地久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任何人际关系都只是利益交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爱因斯坦曾说:“最美好的东西 , 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底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 。 ”但人生最令人痛惜的莫过于 , 昔日里那些肝胆相照的挚友随着时光的流失 , 思想、立场逐渐相悖 , 最终彼此反目成仇 。
文学才子沈从文和女作家丁玲之间的纠葛便是这一人间现象的映照 。
本文图片
1925年沈从文、丁玲、胡也频都还只是普通的北漂 , 三个人都爱好文学 , 都来自湘西 , 类似的际遇类似的背景 , 使得三个人很快成为了交心的好友 。 丁玲和胡也频是男女关系 , 但二十世纪初真实思想解放浪潮如火如荼的时代 , 三人也不在乎避嫌的小节 , 长期共同租住在一个公寓里 。 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支撑 。
曾一起创办刊物《红黑》 , 那时的他们穷得连房租交不起 , 为了取暖得烧旧书 。 为了躲避房东追缴房租 , 三人只能在北京的胡同里瞎溜达 , 等房东睡着才敢偷偷回去 。 类似的回忆有很多 , 沈从文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提起 , 字里行间满满的深情 。
本文图片
1931年胡也频被捕 , 此时已在国立青岛大学执教的沈从文听说后 , 各方奔走救援 , 希望能够将胡也频救出 , 但囿于当时国内形势的 , 未能成功 , 胡也频最终遇害 。 1933年5月 , 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 , 沈从文收到消息后 , 再次奔走 。 后来还为了帮助丁玲母子暂时搁置自己的工作 , 可见其情深义重 。
这一段患难之情 , 都曾是彼此心中最深厚的情谊 。 但50年后这对昔日老友 , 却反目成仇 , 甚至恶言相向 。
1980年 , 已经76岁的女作家丁玲在《诗刊》上发文炮轰沈从文 , 说他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 。 ”在接受巴黎访问时指责沈从文 , 并说:“他写的那本《记丁玲》全是谎言 , 是小说 , 重在趣味性 。 ”
本文图片
而沈从文在听闻丁玲的指责后虽然没有在公开场合做出回应 , 但在给好友的信里 , 他说:“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来一刀 , 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经够朋友了 。 ”两人最终恩断义绝 。
前辈们的恩恩怨怨具体是怎么回事 , 我们后人或许难以知晓 。 但等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过去 , 我们再看这件事 , 其实没有对错 。 我们都希望那些珍贵的友情能够维持一生 , 但每个人所处的生存状态是不断变化的 , 而人为了活下去只能不断地适应环境 。
丁玲和沈从文反目的关键时段在上世纪80年代 , 起因是沈从文写的《记丁玲》 。 彼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其强烈的反差 , 而丁玲和沈从文分别选择了相反的两个立场 。 沈从文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只追求文学的人 , 而丁玲却越来越有政治意味 。 导致曾经欣赏的两个人 , 对对方的立场非常不理解且排斥 。
本文图片
理论上君子可以求同存异 , 但人本能地会对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同理心 , 并与他们产生深厚的关系 , 而对那些和自己立场相反的心生芥蒂 。 丁玲和沈从文最后的分道扬镳 , 本质上是因为两个人的人生走向和要维护的价值观不再有相似性 。
2005年 , 社会心理学家Carolyn Wiesz和Lisa F. Wood研究发现 , 人在成年以后 , 能够和一个人成为亲密好友的关键是“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 这和青少年时期的友谊有很大的不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大寒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只要心存热望,寒尽就是春生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会放手?是为了放过自己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炫耀这三样东西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