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疚感和羞耻感、你觉得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 三 )


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过度内疚,应该合理分析自己在这件事当中,造影响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一旦客观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并非全部是自己的错,这样就可以让敏感的心释放一些压力,减少内疚感,因为内疚感很容易让高敏感的人产生很大的内耗 。
此外,我们应该有些“自我评估能力” 。我们需要明悉的是如何转化自己的内疚,面对一些无能为力的内疚,接受和面对便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
允许自己有所无能为力,可以将自己的内疚转化为防御式悲伤 。这可以让我们有这样的认知:生活是无法预测的,总会有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而我们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并认识到自己究竟能为此付出、承担多少 。
二谈羞耻感 。
羞耻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处理自己身上的羞耻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
“What you resist persists” 。
“你越是逃避或反抗一件事物,它就越有力量回击你 。”
羞耻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一样,当你追求别人的认同以此逃离羞耻心的时候,它反而变得更有力量,不断以你身边的人、事物、环境告诉你需要为自己感到惭愧,直到把你打败为止 。同时这样的羞耻心会让你与自己原来规划的人生轨迹渐行渐远 。
蔡康永在他的《201堂情商课》中提到了关于羞耻感,关于如何面对羞耻这种情绪 。
1.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对于羞耻的标准 。
我们每一次感受到羞耻的时候,我们都要试着去追溯这个感觉是怎么来的,然后去研究“这个羞耻感的标准,是我个人愿意接受的吗?”
比如说在公共交通中,很多人都没有让座,如果遭到指责,是否要感到羞耻?我的人说“我才20岁,对方70岁,我就应该让对方坐 。”有的人会说,“我的脚摔断了,我比较需要坐 。”有的人也会说,“虽然他70岁,但看起来很硬朗,并不需要坐 。”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建立羞耻感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次在摸索羞耻感这个情绪的来源,都在帮助自己成长,帮助自己建立,在这个世界上面生活下去的原则 。
2.我们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羞耻感 。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控制不了,可是时代在改变的时候,就意味着价值观也会跟着改变 。
很多人来自于单亲家庭,过去在学校里,可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排挤,比如说,爸爸已经不在了,还是要求你写一篇《我的父亲》,这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这其实并不是羞耻感,因为这种羞耻感是错的 。
你来自什么家庭?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什么样的人生取向?都不应该是你感到羞耻的原因 。感到羞耻的原因必须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而不是“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
我们的目标其实并不是要完全摒除内疚感和羞耻感(实际上完全消除并不可能),而是把内疚感和羞耻感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频率之内,一方面让自己“过得舒服”,一方面让它们不成为我们自我价值感的底色 。
很多时候我们都鼓励自己面对一些事,说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你也最“瞧不起”的那个自己 。
【关于内疚感和羞耻感、你觉得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就找回这个自己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