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1981,我们在川藏线上被堵车十六天,这种体验谁有过?


1981年9月,我在汽车第十八团十连担任指导员,当时,我带车队到西藏林芝地区甲格边防部队下货后返回八一兵站,得到消息说,西藏波密县通麦迫龙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大塌方,川藏线中断,可能半个月都通不了车 。
川藏线|1981,我们在川藏线上被堵车十六天,这种体验谁有过?
文章图片
作者冯正荣(左一),文中出现的副指导员熊德友(右二),文中出现的班长刘才荀(右一)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在八一兵站住下的当晚就召开支委会,研究了堵车期间的工作安排,形成了如下决议:一、车队要按连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办事,晚上要坚持晚点名 。二、安排恢复车况和政治学习 。三、全体人员要遵守群众纪律,和友邻单位搞好团结 。
八一兵站坐落在西藏林芝的八一新村 。这个地方解放前是个乱石滩,只有十几户人家 。十八军进藏后这里住上了部队,建起了第一个商店,第一个邮政局,给这里起名八一新村 。1966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发展西藏经济,改善牧民生活,中央决定将上海维伦粗疏毛纺织厂的工人和设备集体搬迁至西藏林芝八一新村,建起了毛纺厂,该厂职工家属2000多人,成了八一新村最大的单位 。该厂生产的高原牌和熊猫牌毛毯当时风靡全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熊猫牌毛毯的售价是54元2角,相当于普通职工两个月的工资,而且是计划供应,不容易买到 。在毛纺厂购买必须找厂长批条子 。那个时候,谁家结婚有一床林芝毛纺厂的毛毯就算奢侈品了 。我1980年结婚前找厂长批条子买了一床熊猫牌毛毯,这种毛毯质量确实好,一直用到现在,四十多年了还完好无损 。
我们的车队住在八一兵站,半天恢复车况,半天组织学习,过了一周,车况已经恢复,我们带的学习材料也学完了,还没有一点通车的消息 。几个汽车团和汽车独立营的车队陆陆续续到了兵站,兵站的车队越来越多,兵站的车场里停满了车,兵站外面的公路上也停满了车,后面来的车队没有地方停,只有停到毛纺厂南面的石滩里了 。一时间二十多个连队,一千多人拥挤到八一兵站,八一新村到处都能看到当兵的,八一新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军营 。这么多人的住宿问题主要靠汽车兵自带的“解放牌旅馆”解决 。这么多人的吃饭给兵站造成了很大困难 。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兵站的伙食不可能很好 。汽车兵最喜欢的就是稀饭,兵站盛稀饭用的是白铁皮做的大铁桶,直径大约有一米,四五十厘米高,能盛一两百斤稀饭,一次抬两桶出来,大家还是一拥而上抢稀饭,常常有人把帽子掉在稀饭桶里 。我们看到兵站的同志也很辛苦,早晨四五点钟起床,晚上十一二点钟还不能下班 。于是我和连长李湘吉(1971年入伍的湖南省衡阳县人)、副指导员熊德友(1971年入伍的湖南省衡阳县人)商量,每天派一个班给兵站帮厨 。我们还派车给兵站拉柴火,拉主副食,兵站觉得我们这个连队好,他们把饭做好后,通知我们连队提前开饭 。有的连队看到我们连队帮兵站做好事,也效仿我们给兵站帮厨,大家共渡难关 。
川藏线|1981,我们在川藏线上被堵车十六天,这种体验谁有过?
文章图片
作者冯正荣(左一),文中出现的连长李湘吉(右一)
一周过去了,大家住在兵站也很着急 。我们每天上午集合大家讲讲头一天的情况,下午自由活动 。有一天,我和三班长刘才荀(1976年入伍的四川省忠县人)等到兵站后面的村庄转路,看到藏族群众正在收割青稞 。大概有十多亩地的青稞都长黄了 。听藏族群众说,生产队的壮劳力少,这一片青稞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收割完 。当天,我们找到生产队长商量,让他们准备十几把镰刀,明天我们进行助民劳动,帮藏族群众收割青稞 。第二天我们连队的官兵集合带到了青稞地,开始助民劳动,有的拿着镰刀割青稞,有的把割下来的青稞打成捆,有的扛着成捆的青稞往村庄里送 。连续两天,十多亩地的青稞收割完毕 。藏族群众非常感激,拿来青稞酒,酥油茶招待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喝 。藏族群众说,你们不喝,我们就不让你们走 。我说,金珠玛米有纪律规定,青稞酒不能喝,我们每人喝一碗酥油茶吧!就算我们收下了藏族群众的心意 。我们离开时,藏族群众连声说,金珠玛米亚古都!金珠玛米亚古都!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