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郎平( 二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凭当时的条件 , 女排赢得了比赛 , 那简直就是奇迹啊 。 世界三大球类 , 我们终于拿了一个排球冠军 。 所有中国人彻夜难眠 , 为扬眉吐气的祖国高兴 , 也为为国争光的女排高兴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而关于郎平的奇迹 , 还远不止如此 。 1984年 , 洛杉矶奥运会 , 又到了女排一展身手的时候 。 郎平顶住了压力 , 再次带领女排夺冠 , 国内沸腾到了极点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北大几千名学生 , 在街头放烟花庆祝 。 那之后 , 郎平被印在邮票上: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人民日报每天都在报道她 。 那个时候 , 中国人的心愿就是给她送个手绢 , 希望她能一直抗住压力 , 带来荣耀 。 人们都在争相学习“郎平精神” , 不怕苦不怕累 , 要努力向上绝不认输 。 在那之后 , 中国女排就成了“奇迹”、“传说”的代名词 。 女排姑娘们也靠着这口气 , 所向披靡、摧枯拉朽 , 一口气夺得5连冠: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即便到了现在 , 5连冠的记录仍然无人可破 。 郎平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 , 并称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 。 比赛的时候 , 她每次都是拿命在拼 。 她后来说 , 自己有次比赛累到跳不起来扣球了 , 可是仍然在咬牙坚持 。 竭尽全力不服输的郎平 , 在运动员时期拿下了让世界感动、沸腾的佳绩 。 “郎平”就成了那个时代 , 不怕苦、不服输的时代面庞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五连冠之后 , 26岁的郎平退役了 。 她身上有很多伤 , 膝盖做了很多次手术 。 常年累月的训练让她浑身带伤 , 甚至拿了“残疾人证”: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打不了球了 , 她也挫败、沮丧 , 人生没有了排球好像不知道怎么办了 。 她没有接下国家安排给她的工作 , 而是决定去美国 , 重新学体育管理 。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真的很“不识好歹” , 毕竟国家安排给她的铁饭碗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 但是郎平拒绝了 。 还要自费去美国奔赴一个前途未知的可能 , 这太冒险了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再后来 , 郎平自陈:“我得学习新东西 , 不能靠着冠军过日子 。 ”往后几十年 , 她的教练生涯都在验证她这句话的正确性 。 刚到美国 , 她借住在朋友家里 , 连新衣服都买不起 。 为了谋生 , 她去夏令营做教练 , 在新墨西哥大学当助教 , 换来了读书的机会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她在意大利俱乐部打了一年球 , 在这段时间她拿到了美国绿卡 , 考了研究生 。
再见了,郎平
文章图片
很快 , 她被邀请以20万美元的年薪 , 执教八佰伴球队 。 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 日子也越来越好 。 就在这时候 , 她接到了祖国的呼唤:“郎平 , 中国需要你 。 ”就是这句感召 , 她临危受命 , 第一次担任中国女排的教练 。 她抛下了当时仅仅2岁的女儿 , 回国了 。 她抛下了年薪几十万美元 , 拿着900元人民币月薪 , 回到中国女排执教了 。 郎平让当时徘徊在低谷期的女排 , 从世界排名第七 , 拿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银牌、亚运会金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